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广西师大“壮典寻踪”团队探秘南宁国家档案馆——古籍里解码壮乡文脉​

    2025-07-27    阅读: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大“壮典寻踪”团队探秘南宁国家档案馆——古籍里解码壮乡文脉​
  在八桂大地的历史长卷中,古籍文献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壮乡文化的基因密码。2025年7月3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壮典寻踪”暑期古籍调研团队走进南宁市国家档案馆,在泛黄的契约文书与斑驳的历史印记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南宁市国家档案馆作为保存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壮典寻踪”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走进档案馆,首先参观了馆内正在举办的“‘文约八桂 信铸千秋’——广西各民族契约文书档案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专题展”。
  7月3日,实践团来到南宁市国家档案馆,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通过观摩清代至民国时期精选的契约文书,以及“契定山河”“家约民契”“信立百业”三大板块的展览内容,成员们深入感受了广西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画卷。“乾隆年间的卖田契约上,壮族与汉族的田产交易条款写得清清楚楚,连边界划分都标注着当地特有的山名、水名。”团队成员李同学指着展柜里的文书感慨道,“这些文字不仅是财产凭证,更像是民族交往的‘对话录’。”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读下,光绪六年的招赘契约让大家读懂了壮族聚居区“入赘为子”的婚嫁智慧,康熙年间的开田契约则印证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边疆的集体记忆。实践团成员还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契约文书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了梳理记录,为后续开展民族文化脉络研究积累了珍贵资料。
  


走进南宁市国家档案馆“文约八桂信铸千秋”专题展

团队成员围听古籍讲解


  讲解员结合契约的背景、细节与历史意义,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这些泛黄的纸张不仅是财产关系的凭证,更是民族交融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精神底色。调研途中,团队还与档案馆工作人员围绕古籍保护展开深度交流。“我们采用数字化扫描结合防潮防虫技术,让这些脆弱的契约文书能‘活’得更久。”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
  工作人员讲解古籍保护
  团队成员将这些保护经验详细记录,计划融入后续的古籍研究方案中。参观尾声,团队成员迎来了意义非凡的时刻——与南宁市国家档案馆馆长一同在“契约:重信守诺,从我做起,共建信用南宁”上签下名字。落笔的瞬间,历史与当下完成了一次深刻对话:古人以契约立诚信,今人以行动践承诺。团队成员既感荣幸,更觉责任在肩。“签下名字的瞬间,突然明白古籍调研不只是‘读纸’,更是‘传心’。”团队负责人张同学说。

  馆长在“诚信契约”上签字
  此次调研不仅为团队积累了第一手古籍资料,更搭建起高校与档案馆的文化协作桥梁。短期来看,团队整理的契约文书注释将助力民族文化普及;长远而言,这种“实地调研+档案活化”的模式,为壮乡古籍的保护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从触摸古籍到传承精神,“壮典寻踪”的脚步才刚刚启程。未来,团队将持续深挖古籍中的文化密码,通过线上展览、文创开发等方式让更多人看见壮乡文脉的力量。而这份跨越古今的“诚信之约”,也期待着更多人加入,让民族文化的火种在传承中愈发炽热。​

  团队成员与讲解员合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