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唐山学院“碳足迹”实践团探寻废旧手机回收现状之旅

    2025-07-27    阅读:
    来源:唐山学院
6月10日至7月25日,唐山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碳足迹”团队顶着38℃的高温,从唐山出发,一路走过秦皇岛、衡水、沧州、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行程2500余公里,只为回答一个看似微小却关乎环保的大问题:废旧手机都去了哪儿?
一条横幅、一摞问卷、一张访谈提纲,是这支8人小队的全部“装备”。十天里,他们蹲守在手机卖场柜台旁,与商户掰着指头算回收价;他们钻进社区楼栋,敲开300多户居民的家门;他们坐在农家小院的马扎上,听老乡念叨“旧手机扔了可惜、留着没用”的纠结。
商户说:“知道回收环保,可正规渠道太少。”大学生说:“想过二手卖,但怕信息泄露。”村民说:“收废品的只给10块钱,还不如给孩子当玩具。一句句真话,被队员们密密麻麻记满了6本访谈手记。数据也印证了这些直观感受:在回收渠道一栏,46%的受访者写下“路边摊”或“抽屉里”;64%的大学生表示“担心隐私泄露”是最大障碍;而在6个被调研的村庄里,仅1个村曾见过正规回收箱。
“问题摆在这儿,就不能只当旁观者。”团队负责人高洁说。每晚10点,无论身在哪个城市,8人都会准时打开线上会议,核对当日问卷、调整次日路线。有人因连续被拒绝而委屈掉泪,也有人因老乡一句“你们是学生吧?真不容易”而瞬间破防。
7月25日,调研收官,但故事远未结束。团队已整理出1.2万份有效问卷、87段商户访谈、200余张现场照片,正着手撰写《河北省废旧手机回收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报告》。接下来,他们还将带着自制海报和短视频走进高校、社区、村委会,把“旧机回收”四个字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乡音,让环保真正落地。
这个夏天,“碳足迹”的年轻人用脚步丈量了河北,也丈量了自己的成长。废旧手机的归宿,或许就藏在他们带回的这份报告里,更藏在每一位河北人的举手之劳中。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