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井冈山,苍松翠柏涛声阵阵,似历史回响穿越时空。2025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背负行囊,踏上这片被革命热血浸染的红色热土,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体验”等形式,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不仅是一次红色基因的寻根之旅,更成为新时代青年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的生动课堂。
淬炼理想信念的鲜活熔炉
实践队员们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台阶上抚平花篮缎带,山风裹挟着松涛呜咽而来;在博物馆凝视泛黄《井冈山土地法》抄本,玻璃展柜倒映出青年专注的面庞,历史不再尘封于教科书中;大井朱毛旧居的三件“原物”成为无言导师,弹孔密布的残墙诉说着往昔的惨烈斗争,被战火焚毁又抽发新枝的“感情树”彰显着革命生命力的顽强,毛泽东同志静坐深思的“读书石”昭示着“读无字之书”的实践智慧。本科生院2023级张之洞班尤淇感慨:“弹孔的粗粝感从指尖直抵心脏,那一刻突然懂得,信仰就是无数脊梁撞向黑暗时迸溅的血与火。”
纪律教育在荆竹山雷打石前迎来高潮,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宣布“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场景,通过时空对话在青年面前重现。实践队员们自行制定队内纪律,其中的“尊重当地群众”被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1班张茜赋予思考:“在村口听老人讲述红军借粮故事时,他眼角的皱纹仿佛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标记出民心向背的真理。”

实践队员在雷打石宣读队内纪律 吴丹洋 摄
跨越时空的信仰接力
坝上村斑驳的老屋内,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孙李祖芳老师颤抖的双手抚过泛黄相册:“1928年毛委员养伤时,祖父捐出白马银元、稻谷菜籽。他说:‘红军给咱老百姓打天下,勒紧裤腰带也要撑住!’”白马银元、稻谷菜籽的故事如星火般溅入青年心田。实践队员们在草鞋课堂上笨拙搓捻稻草时,非遗传承人朗笑道:“草绳得一寸寸紧,精神要一代代传!”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周嘉欣有感而发:“红军嚼红米饭能打江山,就因心里装着老百姓!”

实践队员学习编红军草鞋 吴丹洋 摄
红色家风课带来更震撼的心灵感触,曾志同志之孙石金龙老师含泪讲述奶奶舍子革命的选择:“部队转移时她把新生儿寄养老乡家,直到解放才重逢。”赵杰将军之女赵进军老师展示弟弟赵建军烈士的绝笔:“必须走你们走过的路,在建设共产主义事业中尽一份力。”泛黄纸页上的钢笔字迹铭刻进青年心间,本科生院2023级张之洞班原佩佩在日记中写下:“草绳勒出的红痕与誓言字字千钧,让我懂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用这样的忠诚铸就。”革命先辈用生命书写的忠诚,在青年意识形态建构中树立起巍峨的精神丰碑。
青春“赶考”的知行合一
背负行囊的实践队员们跋涉于急行军荆棘小径,汗水浸透的衣衫紧贴后背,搜寻哨点时的行动与当年红军穿行罗霄山脉的身影重叠。实践团在老乡指导下辨识草药,这些曾救治红军伤员的植物从历史记载映入现实。
队员们在老乡指导下烧制“红军餐”,土灶腾起的烟火里翻滚着群众路线的升华。文法学院社会学2302班叶雅萍翻炒着豆角说:“‘军民鱼水情’的真谛,就藏在这油盐酱醋的协作中。”历史现场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立体教材,井冈山红色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将抽象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坐标。

实践队员与“红军餐”的合影 崔科凡 摄
井冈山的知行转化在青年们的时代理想中迸发火花,从急行军的汗渍到编草鞋的糙绳,身体力行的实践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意识形态教育摆脱说教桎梏,在躬身践履中实现价值认同的内化。
永恒精神与青春使命的共鸣
井冈山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彰显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实践队员立于黄洋界哨口,看云海翻涌如历史浪潮,青年学子们仿佛完成了精神成人礼。结业式上,队员们誓言将红土滋养的信仰之力注入乡村振兴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井冈山精神由此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革命记忆,更是青年将个人奋斗熔铸于时代经纬的价值罗盘。

实践队员模仿胜利瞭望 尤淇 摄
暮色中的井冈山,苍翠层林浸染霞光。实践团踏上归程,行军包里草鞋的稻香与笔记本上的誓言,沉淀为终身受用的精神钙质。红土育魂的深层意义,在于破解了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命题,让抽象理论真正转化为血脉基因。华农学子们用足迹给出了自己的作答,在触摸弹孔墙的震撼中感知信仰温度,在急行军的疲惫里体悟道路抉择,在红军餐的烟火气中读懂民心向背。这片曾孕育“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土地,如今正见证着新时代青年“以精神包围心灵”的征程。当井冈清风拂过青年手中高举的旗帜,吹向广袤田畴之时,那跨越时空的信仰火炬,终将在青春接力中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