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烽火育新苗,星火照征程

    2025-07-27    阅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2025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革命热土,在苍翠的罗霄山脉间,行走于大井朱毛旧居的弹孔残墙前,驻足于荆竹山雷打石的纪律宣言地,聆听坝上村李筱甫同志后人讲述的赤色故事。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的纵深,用心灵触碰信仰的温度。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实践,不仅是一次对初心圣地的朝圣,更是一场井冈山精神与徐本禹精神交融共生的生动课堂,两种精神内核在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中激荡,铿锵讲述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永恒誓言。

从红土烽火到支教星火

        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壤都浸染着信仰的基因,实践团成员触摸大井旧居弹痕累累的残墙时,指尖传来的粗粝感仿佛穿透岁月。1929年井冈山失守后,敌人的暴行未能摧毁革命火种,残存的读书石、常青树与弹孔墙,以无声的坚韧诠释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脊梁。这种信仰的纯度,在徐本禹精神中找到了当代回响。当徐本禹同志放弃读研机会扎根贵州山区时,他面对的同样是“孤军奋战”的荆棘之路,漏雨的教室、匮乏的物资、闭塞的群山。但“让孩子看见光”的信念,让他如井冈竹般咬定青山。徐本禹同志用行动证明了信仰从来都不是空喊的口号,是倾尽自身所有地为民奉献。

实践队员在感情树下缅怀先烈 尤淇 摄
        井冈山的“燎原烽火”与贵州山区的“三尺讲台”,同样源于“一切为了人民”的赤子初心。李筱甫同志捐赠家产支援红军时说“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徐本禹同志在支教日记中写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武器”,二者跨越时空的呼应,深刻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信仰与人民进行毅然抉择的同一份纯粹。正如革命前辈曾志同志含泪舍下亲子投身革命的壮怀,恰似徐本禹同志无悔地让自己的青春拥抱深山的课堂,将个人价值熔铸于大我的需要之中。

在荆棘中开辟希望之路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放弃攻打大城市,转向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实践团在“红军的一天”急行军中深刻体悟往昔峥嵘岁月,队员们在荆棘小径搜寻哨点、于密林间辨识草药时,当年红军“实事求是”的生存智慧变得鲜活。最伟大的创新诞生于最艰苦的土壤,恰是井冈山精神的现代注解。

实践队员在哨点处打卡 崔科凡 摄
        这种“勇闯新路”的精神,在徐本禹同志身上同样熠熠生辉,他用煤油灯照亮的不仅是一间间教室,更是教育扶贫的创新路径,在绝境之中凿出了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这与井冈山“一根灯芯”故事的精神智慧一脉相承。实践团在坝上村参与制作“红军餐”时,文法学院社会学2302班叶雅萍从土灶烟火中顿悟:“红军的南瓜汤在清香里藏着‘军民鱼水情’的真谛,本禹老师则用‘一盏油灯’带领孩子们茁壮成长,他们都是在贫瘠土地上播种希望的实践家!”
        今日井冈山的红土新貌,更印证了这种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坝上村的厕所革命、稻田养鸭生态链、“红军的一天”特色项目,让乡村振兴从口号变为现实。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孙李祖芳老人指着改造一新的村庄感慨:“祖父当年把物资用在革命刀刃上,如今政策惠在民生急需处,都是‘实事求是’的薪火相传。”这种实干基因,同样是徐本禹精神的核心,从支教先锋到乡村振兴践行者,他始终将双脚扎进泥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奉献浇灌精神之花

        当实践团成员在草鞋课堂搓捻糙绳时,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担当在此交织。非遗传承人手中的稻草翻飞如蝶:“草绳要一寸寸紧,精神要一代代传!”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井冈山精神与徐本禹精神的经纬交织。草鞋的坚韧,在徐本禹同志的足迹中得到延续,他像一根“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偏远山区拧紧教育的根基。在红色家风课堂,赵杰将军之女赵进军老师展示弟弟赵建军烈士“必须走你们走过的路”的绝笔时,本科生院2023级张之洞班尤淇在笔记中写道:“他们教会我们,奉献是信仰的最高形式。燃烧自己,不是毁灭,是让火光点亮更多眼睛。”

赵进军老师在讲述弟弟的日记内容 许祥瑞 摄
        实践接近尾声,青年学子们面向群山许下诺言。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许祥瑞的宣言掷地有声:“我们要像本禹老师扎根深山那样,将专业研究的根系深扎祖国需求之中;要像井冈红军依靠群众那样,让创新的果实惠及祖国人民!”这誓言与徐本禹同志的支教初心共振,更与井冈山“感情树”的意象交融,那曾被战火焚毁的树桩,因信念的力量抽发新枝,伴随着青年将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脉而更加生机勃发。

不灭的星火,永恒的征程

        井冈山的风吹过百年,汇入新时代的山川江河。当实践团成员踏上归途时,行军包里的草鞋与笔记本上的誓言,已沉淀为精神的坚强钙质。这场实践揭示的真理振聋发聩,井冈山精神与徐本禹精神,本质是同一棵信仰之树的两簇枝桠,前者在烽火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后者在贫瘠中点燃教育扶贫的星火;前者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树立起人民政党的丰碑,后者用“十年不悔支教路”刻写新时代奉献的标尺。二者的灵魂共鸣,正在于对“人民至上”的赤诚坚守。

实践队员模仿胜利瞭望 吴丹洋 摄
        今日的青年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从井冈山的红土到华农的试验田,从雷打石的纪律到支教课堂的粉笔,奉献的火炬从未熄灭。当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将井冈山带回的信仰种子,播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科技攻关的实验室、社会服务的街巷时,徐本禹精神便有了最鲜活的载体。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刻历史的身影,而是以当代青年的担当,让两种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共燃不灭的星火,照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永恒不变的初心。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