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这片红色热土,以“现场教学”和“实践体验”为载体,深入追寻革命足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井冈山上,革命与战斗彰显其历史根基,英雄与光荣诠释其不朽价值。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在革命旧址中仔细触摸历史脉络,在精神传承中坚定筑牢理想根基,循伟人足迹深刻体悟井冈山的精神内核。
革命的山:星星之火点燃信仰之源
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重要战略意义。革命的火种首先在制度重塑中点燃,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荆竹山雷打石前宣布“三大纪律”,包括“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廉洁本色。这一伟大创举不仅重塑了革命灵魂,更成为了思想火种的政治根基,彰显出革命制度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顽强生命力。实践团在荆竹山现场教学中,重温了这一历史时刻。队员们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队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此深刻体悟纪律建设背后的精神内涵。正如本科生院2023级张之洞班原佩佩所言:“当年‘三大纪律’让红军赢得了民心,如今我们以纪律保障研学质量,这正是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革命的山,体现在井冈山作为战略起点的必然性,井冈山的地理优势和群众基础,使其成为1928年朱毛会师的聚变之地,实现了革命的军事阵地与政治阵地同步建设,标志着革命思想的交融与觉醒。

实践队员在雷打石学习精神 崔科凡 摄
战斗的山:烽火岁月淬炼不屈之魂
战斗是井冈山的赤色印记,见证着工农红军在革命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时,敌人下达“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野蛮命令,大井村几乎被夷为平地,如今尚存的弹孔累累的残墙、两棵“感情树”和毛主席读书石等“原物”都见证了那段峥嵘的岁月。实践团在大井朱毛旧居,触摸这些遗迹,感受战斗的残酷。队员们伸手抚过墙面的弹痕,仿佛能感知当年炮火的灼热;在读书石前,青年学子们共同领悟毛泽东同志“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的智慧。
小井红军医院的故事更凸显战斗的艰辛,1928年建成的简陋医院,见证了张子清师长牺牲自己食盐救伤员的事迹,以及1929年130余名重伤员惨遭杀害的悲壮。实践团在烈士陵园默哀时,山风呜咽,泪水交织,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战斗的山正是红军在枪林弹雨中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缩影,每一处斑驳遗迹都在诉说着不屈的坚定抗争。

实践队员为井冈英烈默哀 崔科凡 摄
英雄的山:无私奉献铸就时代丰碑
英雄是井冈山的脊梁,他们的故事穿越时空,激励后人。李筱甫同志的事迹尤为闪耀,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坝上村养伤,李筱甫同志不仅悉心照料,还无偿捐赠一匹白马、650块银元、20担菜籽和36担稻谷,支撑了步云山练兵场的后勤。李筱甫同志常说:“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帮红军就是帮自己。”实践团在坝上村访谈其孙李祖芳老师时,他哽咽讲述祖父的这段往事,让队员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文法学院社会学2303班周佳怡感慨:“每一枚银元看似平凡,却承载革命信仰的千斤重量。”家风课上的英雄叙事同样动人,曾志同志为根据地转移忍痛寄养儿子,其孙石金龙老师含泪追忆;赵杰少将之女赵进军老师展示弟弟赵建军烈士的日记,其中写道“必须走你们走过的路,到部队中锻炼”,彰显革命家庭“家风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的忠诚。这些伟岸的英雄,用生命诠释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他们的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的鲜活载体。

李祖芳老师在为实践队员讲述革命故事 崔科凡 摄
光荣的山:精神传承谱写时代新篇
光荣的山,体现在井冈山精神的历久弥新与时代延续。实践团的“红军的一天”沉浸式体验,让光荣在现实中绽放。急行军跋涉中,队员们穿越荆棘小径,搜寻林间草药与模拟哨点,感悟红军征途的艰辛;红军餐制作时,分工洗菜、杀鱼,在土灶烟火中体味“军民鱼水情”。本科生院2023级张之洞班尤淇边擦汗边感叹:“一碗杂粮饭的烟火里,藏着军民协作的真谛。”
光荣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延续,坝上村从革命热土化身为“红土新篇”,厕所改造带来整洁环境,稻田养鸭推动绿色发展,吸引游客助力产业发展。李祖芳老师强调:“祖父的奉献教会我们‘廉洁必须是行动’,如今的惠民政策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这片土地始终激荡“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磅礴力量。光荣的山,是精神滋养当下的源头活水,激励青年以青春之力续写华章。

实践队员模仿胜利瞭望 尤淇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华中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通过这次井冈山实践,不仅追循了伟人足迹,更将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钙质。实践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革命是信仰的根基,战斗是坚韧的试炼,英雄是奉献的丰碑,光荣是传承的使命。井冈山的风,吹过百年岁月,依然裹挟着初心的温度。未来,实践团将把这份红土深情融入科研、课堂与社会服务,让井冈山精神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历久弥新。(通讯员:许祥瑞 刘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