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红土三千里,青春一卷书

    2025-07-27    阅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七月流火,罗霄山脉深处的苍翠层林浸染着历史的光泽。2025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井冈山这片革命圣地,在坝上村的斑驳老墙前聆听李筱甫同志捐马赠粮的往事,于荆竹山雷打石畔重走红军纪律诞生之路。当青年学子触摸弹孔累累的残墙、编织粗糙却坚韧的草鞋时,深刻体悟到的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是革命者们用信仰书写的生命注脚。

三千里山河的精神基因

        井冈山的红土,沉淀着共产党人最本真的奋斗史诗。在坝上村,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孙李祖芳老师指着泛黄照片,讲述1928年祖父倾尽家财支援红军的故事,白马、银元、稻谷、菜籽如数赠予工农革命军,只因坚信“红军是为百姓打天下”。这份不求回报的赤诚,恰是同雷打石前“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纪律的生动呼应。

实践队员与李祖芳老师在“红军村”的合影 吴丹洋 摄
        小井红军医院旧址里,张子清师长让盐而牺牲的壮举,大井朱毛旧居中弹孔墙的无声控诉,荆竹山制定“三大纪律”的磐石宣言,这些红土烙印共同构成一部鲜活的“无字之书”。正如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张茜在雷打石前的感悟:“纪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革命为了人民’的血脉自觉。”三千里井冈山川,每一捧红土都浸透信仰的钙质,成为当代青年读懂初心的立体教科书。

实践队员在雷打石学习精神 崔科凡 摄

青春执笔续写时代章节

        当实践队员们背负行囊重走急行军险径,在荆棘中辨识模拟哨点与草药,于土灶前烹制红军餐时,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已然奏响。杂粮饭的烟火升腾中,文法学院社会学2302班叶雅萍感叹:“‘军民鱼水情’的真谛,就藏在这柴米油盐的协作中。”

实践队员与“红军餐”的合影 崔科凡 摄
        草鞋课堂上,稻草在指尖翻飞成绳,一根草绳拧出千钧之力,一双草鞋踏遍万里征程。革命者的坚韧精神,在这朴素的劳作中化作具象的传承。革命家风课中,曾志同志之孙石金龙老师含泪讲述奶奶舍子从军的抉择,赵杰同志之女赵进军老师展示弟弟赵建军烈士“必须走你们走过的路,到部队中锻炼”的绝笔,让信仰高于天的誓言震彻心扉。那一刻,草绳中的团结之力与家书里的信仰之光交织碰撞。本科生院2023级张之洞班尤淇在日记中写道:“指尖的草绳勒出红痕,耳边的誓言字字千钧,原来‘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用这样的坚韧与忠诚铸就。”

实践队员在进行家风课堂学习 吴丹洋 摄

永恒精神照亮青春远征

        井冈山精神历久弥新,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路标。大井旧居旁两棵“感情树”的意象尤为深刻,虽曾遭火焚仅余焦木,却在次年春天抽发新芽,如今亭亭如盖。这恰似党的纪律建设,从“群众监督”到“制度笼子”,从雷打石“三大纪律”到新时代“八项规定”,形式迭代升级,内核始终如磐。
        当队员们在读书石前感悟“读无字之书”的智慧,当青年学子誓言井冈山精神的讲述者、传承者、弘扬者,赤色精神已经融入青春血脉。坝上村的嬗变是新时代井冈山的最佳注脚,稻田养鸭生态链取代烽火硝烟,“红军的一天”研学项目带动文旅振兴,红土新篇的灿烂成就,为新时代青年刻下璀璨的井冈烙印。

实践队员模仿胜利瞭望 尤淇 摄

青春之书,永无终章

        红土三千里,丈量的是从雷打石誓言到民族复兴伟业的信仰征程;青春一卷书,记录的是华农学子在急行军的汗水里、在家风课的泪光中、在编草鞋的专注间完成的灵魂重塑。当井冈清风拂过青年肩头,那清澈如初的,不仅是山间流岚,更是穿越百年的澄明初心。
        这部青春之书永无封底,它将在实验室的瓶皿间续写科技兴农的篇章,在乡村振兴的田垄上注解“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担当。红土基因早已昭示,唯有将个人奋斗熔铸于时代经纬,方能在历史长卷中刻下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