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井冈山老人与青年实践团的初心对话

    2025-07-27    阅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七月的井冈山,松涛阵阵似历史回响。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走进这片赤色土地,开启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在井冈山坝上村,队员们遇见了一位特殊的历史讲述者——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孙,李祖芳老人。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用颤抖的双手抚过泛黄照片,将九十七年前的银元与稻谷故事,娓娓道给新时代的年轻人听,也为老同志们展示了往昔泛红的记忆瞬间。

老物件里的烽火岁月

        坝上村的老屋里,李祖芳老人翻开相册,指着其中的斑驳照片陷入回忆:“1928年毛委员在村里养伤,我祖父李筱甫二话不说,把家里值钱的家当全捐了,一匹白马驮着650块银元,20担菜籽、36担稻谷用扁担挑着送到步云山。”他摩挲着照片边缘轻叹:“那时日子紧巴,但祖父总念叨:‘红军给咱老百姓打天下,勒紧裤腰带也要撑住!’”老人眼眶湿润,声音哽咽道:“这些老物件,现在只剩照片,可事迹让我们明白,初心不是口号,是舍得拿出最后一口粮的实在。”实践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旁,大家轻声说:“李爷爷,您祖父的扁担,挑起了我们这代人的信仰。”

李祖芳老人在为实践队员讲述红色故事 崔科凡 摄

老村庄的新生密码

        说起今日坝上村,李老浑浊的眼里闪出光彩。他带着学子们走过改造一新的公厕、拧开家中的自来水龙头,又指向连片稻田:“瞧那些鸭子,这叫‘稻鸭共生’,生态又增收!”老人掰着手指细数变化:“政府给村里修路改厕,和当年红军帮老乡挑水劈柴一个理,实打实解决难题。”行至村口,老人弯腰拾起一截稻草:“编草鞋的手艺要传下去,这是勤俭节约的伟大精神。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老规矩,现在也成了村规民约第一条。”灶膛火光映着他脸上的沟壑,老人对掌勺的青年学子们笑道:“你们做这南瓜汤,和我祖母熬给红军的一个味!好传统就像老树根,看着旧,养出的新芽才壮实。”

实践队员们在厨房忙碌 许祥瑞 摄

一辈与新一代的人生课

        草鞋课堂上,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编草鞋,稻草在皱纹纵横的手掌间翻飞。看着青年们笨拙的动作,老人朗声笑道:“慢点好!草绳得一寸寸紧,精神要一代代传。”
        临别时,李祖芳老人郑重地向实践队员讲:“我祖父说过‘好家风要刻进骨头里’。”风拂过他的鬓发,老人对青年们殷殷嘱托:“我们这些老骨头讲故事,不是让你们回头走老路,而是要记住,当年红军嚼着红米饭能打下江山,就因心里装着老百姓!”

实践队员与李祖芳老人在“红军村”的合影 吴丹洋 摄
        阳光染红坝上村的轮廓,李祖芳老人立于村口,目送实践队员们踏上归程。井冈山的风吹过世纪,把坝上村老人的叮咛,化成年轻人心头的陈酿,那一块银元、一担稻谷里的初心,终将在新时代的田垄上,长出金灿灿的稻浪。新旧时代在红土地上交融,老人们守护的记忆火种,正借助青春之手,点燃新时代的燎原之光。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