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信仰的追寻,踏上了井冈山革命圣地。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他们以“现场教学”加“沉浸体验”的方式,跨越时空对话历史,在革命旧址群中探寻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源头,用脚步丈量“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让《毛泽东选集》中的理论结晶在实地感悟中具象化。
井冈山:毛选思想的实践摇篮与精神沃土
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至暗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战略眼光,毅然选择转兵井冈山作为革命的新起点。这片位于湘赣边界的崇山峻岭,看似闭塞落后,却潜藏着改变中国命运的磅礴伟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头,更成为孕育出彪炳史册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精神沃土。

实践队员为井冈英烈默哀 崔科凡 摄
工农武装割据:点燃燎原星火的理论创见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苍松翠柏间,“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芒的理论创见,至今仍散发着穿越时空的思想力量。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茅坪的八角楼油灯下撰写《井冈山的斗争》时,系统阐述了这三者的辩证关系: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根据地则是赖以生存的战略依托。这种“三位一体”的架构,打破了苏俄“城市中心论”的固有模式,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找到了独特路径。
在黄洋界哨口的实践教学中,实践团对此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认识。敌人的频繁“会剿”与严密的经济封锁,让红军战士意识到强化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措施,深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而茨坪镇的红军医院、兵工厂旧址,生动展现了“根据地建设”如何为前两者作有力支撑。
从八角楼的理论沉思到黄洋界的实战检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如同一粒火种,在井冈山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伟大的理论创见,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生存危机,更确立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法宝,为日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今天的青年学子提供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永恒启示。

实践队员在八角楼学习“一根灯芯”的红色故事 许祥瑞 摄
依靠群众:人民战争伟力的源泉活水
井冈山斗争的胜利,根本在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实践团在坝上村访谈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孙李祖芳老师时,了解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28年,李筱甫同志将家中的一匹白马、650块银元、20担菜籽、36担稻谷,悉数无偿赠予在步云山练兵的工农革命军,只因坚信“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革命时期的李筱甫倾尽家财支援红军,这份无私奉献的背后,是他对“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这一信念的坚定秉持。这一事迹也生动诠释了井冈山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深厚内涵,成为那段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实践团成员在体验制作“红军餐”时,分工洗菜、杀鱼、烧火,在土灶的烟火气中,文法学院社会学2302班叶雅萍感叹:“‘军民鱼水情’的真谛,就藏在这柴米油盐的协作中。”这种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是《毛泽东选集》中反复强调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思想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根本源泉。

李祖芳老师在为实践队员讲述红色故事 崔科凡 摄
永恒的精神灯塔与思想光芒
井冈山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毛泽东同志在此处开创的实践与升华的理论,早已融入《毛泽东选集》的不朽篇章,成为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航程的灯塔。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在这片红土圣地,通过沉浸式的寻访、体验与思考,触摸到了这思想灯塔最坚实的基石和最炽热的温度。

实践队员模仿胜利瞭望 尤淇 摄
这片红土地上的寻根铸魂之旅,让青年们深刻领悟到《毛泽东选集》的思想伟力,源于井冈山斗争的深厚沃土。青年学子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新时代的参与者与传承者。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需在青年一代的躬身实践中赓续传承、焕发新生。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周嘉欣在实践结束之际表示,要将井冈山精神“带进实验室,融入到每一次的科研探索之中;带回校园,落实到每一堂课程学习中来;带入社会,践行在每一次实践服务里”。这种将历史感悟转化为行动力量的自觉,正是对井冈山精神与《毛选》思想最好的传承与弘扬。革命先辈的理想与信念,也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