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视角观察:茅台葡萄酒的绿色酿造实践
7月28日,我们调研团队赴河北昌黎茅台葡萄酒厂区,围绕“绿色发展”主题展开实地采访与记录。此次行程让我对“可持续”一词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它并非抽象口号,而是一条贯穿种植、酿造、包装乃至消费端的全链条实践路径。
生态种植:以科学手段替代化学投入
在葡萄种植基地,技术员李工介绍,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绿色采购协议”,推广生物防治与有机施肥。瓢虫、草蛉等害虫天敌被系统引入,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近七成;腐熟羊粪、秸秆堆肥逐年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显示,2024年合作农户平均亩收益较传统模式提高约2000元,经济与生态效益呈现同步增长。
工艺革新:低温与循环并行
步入生产车间,-2℃的低温环境保持恒定。讲解员指出,“三低工艺”(低温浸渍、低温发酵、低温储存)在保留葡萄香气的同时,单位能耗下降15%。水资源管理方面,厂区已建成完整闭环:洗瓶水、冷却水经三级处理后全部回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2%,每年可减少新鲜水取用量约18万吨。
包装减塑:功能延伸与材料迭代
综合楼展示区内,一款纸质礼盒引起关注。拉开盒体后,内部结构可转换为三格酒柜,实现二次利用。设计部门透露,该包装以可降解甘蔗浆为原料,塑料占比降至10%以下;盒型迭代后,单瓶包装材料重量减少22%,年均可减少塑料使用40吨。
数据透明:一瓶一码的碳足迹
行程尾声,我通过瓶身二维码查询到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0.82kgCO₂e,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5%。该数据由企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核算,并在云端实时更新。
青年思考:专业所学与可持续实践的连接
此次调研让我意识到,绿色发展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可量化、可验证的系统工程。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我计划结合课程所学,围绕“碳标签可视化传播”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尝试用信息图表与短视频形式,让更多同龄人理解可持续消费的现实路径。
绿色酿造,不仅是企业的生产逻辑,也可成为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一瓶葡萄酒的旅程,恰好提供了连接二者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