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当志愿精神遇上非遗传承:特殊教育课堂走出文化赋能新路径

    2025-07-28    阅读: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近日,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大班教室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本科生志愿服务团队成员项灿,为七名智力障碍儿童带来了团队社会实践的第一堂课——“非遗剪纸我来学”。此次课程是团队结合特殊教育需求,将非遗传承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的具体举措,通过剪纸艺术为孩子们搭建感受文化、锻炼能力、表达自我的平台,助力普特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
  光影引趣,溯艺之源。课程以动画短片《剪纸的秘密》导入,学生们被短片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着。项灿结合动画内容,介绍剪纸的由来: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历经千年发展,题材丰富、寓意吉祥。随后,项灿清晰讲解剪纸步骤,先示范将彩纸按照中心虚线、三角线中心虚线等依次对折,最后借助剪刀减去彩纸中阴影部分,还特别强调了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孩子们专注地看着示范过程,不时露出好奇的神情。
  
  大班学生观看动画短片(安徽师范大学江梦涵提供)
  巧手实践,协作共进。实践环节中,志愿者一对一辅助孩子们制作剪纸。发放彩纸和安全剪刀后,有的孩子在折叠纸张时显得吃力,志愿者便手把手协助调整角度;有的孩子裁剪彩纸时不知道如何操作,志愿者耐心指导孩子该剪哪些部分。在成员们的耐心鼓励下,孩子们逐渐投入创作。虽然动作略显生涩,剪出的线条不够流畅,但每个人都认真对待。当第一张作品完成时,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纷纷向身边的成员展示。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切实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也在实践中慢慢提升。
  
  志愿者辅助孩子制作剪纸(安徽师范大学江梦涵提供)
  童声述作,绽放自信。作品完成后,进入上台介绍环节。在志愿者的鼓励下,每个孩子都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尽管孩子们的表达简单直接,但都勇敢地完成了展示。他们在众人注视下讲述作品时,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不仅是对自己创作的肯定,更是一次宝贵的自我表达锻炼。
  
  剪纸部分作品展示图1(安徽师范大学孙爽提供)
  
  剪纸部分作品展示图2(安徽师范大学孙爽提供)
  传承赋能,融合致远。此次“非遗剪纸我来学”课程,是团队将非遗文化融入特殊教育服务的一次有效尝试。通过课程,孩子们不仅接触了剪纸艺术,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动手与表达中增强了自信。团队表示,将继续秉持志愿精神,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更多此类活动,让非遗技艺在特殊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孩子们更好成长,推动普特融合教育取得更多实效。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