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赴龙池社区实践小分队于6月26日至7月2日走进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龙池社区,以七天青春实践为笔,在杂乱的停车乱象中勾勒出文明有序的新图景。这支由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3级学子组成的队伍,带着"螺丝钉"般的韧劲,用双手拨开拥堵的阴霾,让文明停车的理念如同夏日清风,吹进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图为实践小分队合影 廖小玉 供图
从“杂乱无序”到“井然有序”,青春力量破解停车困局 与传统社区治理中“单方面要求”不同,这场实践以“实干破题”为钥,让整治行动在沟通、规划、执行中,悄然化解停车乱象的“血栓”。队长廖小玉道出行动初心:“我们不想只喊‘文明停车’的口号,而是要弯下腰、伸出手,让居民看到变化——就像搬开楼道里的电动车时,大家眼里的‘宽敞’那样,让文明从词语变成触手可及的整洁。”
图为团队成员整理楼道内违规停放的车辆 廖小玉 供图
实践的七天里,这支由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组成的小分队,用脚步丈量社区每一条道路,用双手改变每一处乱象。第一天与龙池社区负责人深谈,他们摸清了“道路成停车场、楼道变车棚”的症结;第三天手绘停车地图时,铅笔线条里藏着对“便民”与“畅通”的权衡;第四天竖起的停车标识牌,红白色的警示里写着“规范”的边界;第六天分组整治时,汗水浸透的衣衫见证着他们如何耐心劝说车主,如何合力将无主车辆移至划定区域,如何将楼道里的自行车一辆辆搬至分类车棚——那些曾经堵塞生命通道的“障碍”,在青春的手底变成了整齐排列的“风景”。
从“短期整治”到“文明扎根”,点滴行动滋养社区新风 这场以“共建共治”为底色的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用最扎实的互动,让文明停车的意识融入日常。第五天的广播里,刘冬雪宣讲的“楼道畅通=生命畅通”道理,配上宣传栏里“乱停车隐患”漫画,让“文明”从规定变成居民的主动思考。当看到小朋友提醒家长“要停到白线里”时,队员倪思羽忽然明白:“我们搬的不只是车,更是在搬开阻碍文明养成的‘惯性’——就像雷锋同志弯腰拾捡螺丝钉那样,小事里藏着让社区变好的密码。”
图为队长指导团队成员整理车棚外违规停放的车辆 廖小玉 供图
从“一时行动”到“持续回响”,实践育人绘就共荣图景 活动拒绝“一阵风”式的整治,更重“长效化”的影响。小分队留下的不仅是整齐的车棚和清晰的标识,还有与社区共同拟定的“文明停车公约”。队员吕新雨说:“我们离开后,居民自发当起了‘停车监督员’,这才是最珍贵的成果——就像种下的种子,总会在合适的时候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整理楼道内违规停放的车辆 廖小玉 供图
从“杂乱无序”到“井然有序”,青春之手推开的是社区的文明之门;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参与”,点滴行动培育的是居民的文明自觉;从“短期实践”到“持续影响”,这场实践不仅为龙池社区打造了整洁有序的停车生态,更探索出“学生实践+社区治理”的共荣路径。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文明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需要每个人弯腰拾起的责任。当青春的手与社区的需求紧紧相握,便能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画出最动人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