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探秘徐州博物馆:黄河泥沙下的文明年轮
为追溯黄河文明在淮海大地的千年烙印,2025年7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走进徐州博物馆,开启为期五天的深度实践。团队通过实物观测、遗址测绘、文献比对等方式,以考古专业视角,聚焦黄河水患与城市演进的关联性。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张韵阁供图
实践启程:锁定黄河文明密码
实践团立足考古专业背景,依托徐州博物馆所在的淮海地区是黄河改道核心区,馆藏回龙窝文化堆积层、彭城广场地下城遗址等实证材料,为解读"城下城"现象提供关键物证。
深入调研:泥沙层中的历史真相
团队首先参观了通史展厅的回龙窝文化堆积层剖面。实践队员俯身观看剖面沙土,经过测量分析和结合展厅文献记载,该沙层对应1624年黄河奎山决堤事件——洪水携带泥沙瞬间掩埋明代徐州城,形成了自然沉积层。沙层上叠压的清代路基砖石,成为城市重建的实物证据。
图为队员观察堆积剖面照片。张韵阁供图
之后参观商周展厅,庙台子遗址的西周房基剖面吸引队员驻足。轻触夯土层,草筋纤维在土层间纵横交织。草筋增强墙体抗裂性,与黄河堤坝工艺同源,成员对比徐州东汉防洪堤遗址照片,发现这种技术从西周延续至汉代。展柜内岳石文化陶罐与商式陶鬲并置,陶鬲口沿的附加堆纹与中原如出一辙,印证黄河洪泛区三千年的技术传承。
图为庙台子西周房屋遗址照片。张韵阁供图
在邳州梁王城遗址展区,队员用微距镜头扫描灰褐色陶片。夹砂灰陶鬲残片饰绳纹,与中原商器形制相近,而相邻展柜的素面红陶鼎却保留岳石文化特征。探方分层示意图显示:商文化层与岳石文化层交错叠压。成员在测绘笔记中标注——黄河东扩的浪潮里,土著文明与中原礼器在此交融。
图为梁王城展板介绍照片。张韵阁供图
随后队员参观金缕玉衣。修复灯前,队员轻调光学放大镜,玉衣腰部的蒲纹玉璧浮现谷粒形刻痕。成员比对玉料标本,发现4280片玉料来自不同流域。金丝编缀的"人"字形结构中,黄河玉匠将昆仑山玉魂与中原礼制熔铸成不朽的生死图腾。
图为金缕玉衣照片。张韵阁供图
在博物馆"地下城遗址"展区,团队成员测绘明代防水堤坝结构。夯土中的草茎层与黄河堤防工艺一致,印证防洪技术传承。探方剖面清晰展示12米文化层序列:春秋印纹硬陶罐、汉代"彭城"刻字陶片、宋代水井砖砌、明代石桥基共存于垂直空间,直观呈现黄河泥沙叠压下的"城下城"奇观。
图为观察陶罐照片。张韵阁供图
紧接着团队成员一起观看行宫庭院,御碑园内,团队拓印乾隆二十二年诗碑。碑文"石堤筑一律,苇埽胜千重"记载石堤替代草埽的工程改革,与展厅《河防志》中苏轼修筑黄楼防洪的史实形成呼应。通过测量碑刻深度,发现"黄楼读昔赋"等关键诗句处凿刻尤深,体现治理黄河的迫切性。
实践成果:揭示城市韧性机制
本次实践完成三项专业报告:《黄泛区城市叠压地层保护建议》《徐海地区商周陶器工艺传播图谱》《汉代玉器材质溯源方法验证》。团队发现徐州博物馆陈列的12米文化层剖面、庙台子草筋夯土技术、梁王城文化层序列等实证材料,系统揭示了黄河水患催生的防灾智慧与文化融合机制。(通讯员孙彦然)
图为实践队员讨论照片。张韵阁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