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芝韵山海”实践队深入山东省烟台市的嵎峡河村、八甲村、竹梦村、朱柳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红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生态资源开发、艺术赋能乡村等关键方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参与体验等方式,系统调研四个村庄依托本土特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的差异化路径,旨在挖掘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高校力量。
在红色底蕴深厚的嵎峡河村,实践队将调研重点放在红色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上。实践队员参观了杨子荣故居,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系统学习革命历史,收集素材,队员们走进省级非遗项目牟平柳编传承人于吉治的工坊。围绕柳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实践队员提出的开发文创产品、打造体验工坊等建议,为探索“红色+非遗”特色文旅标签提供了思路。
竹编成品展示 王爱贤 供图
生态资源优越的八甲村展示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活力。实践队了解到该村通过整合土地、人力资源,借助抖音平台打造乡村品牌,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里巧妙融合当地大秧歌文化,推出野炊、垂钓等体验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创立“八甲鹊山”品牌,将水果采摘与农业科普结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村支书张爱军向实践队员介绍,通过直播带货销售烟台大樱桃等农产品,不仅拓宽了销路,更显著提升了村民参与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振兴样本。
八甲村 王爱贤 供图
艺术气息弥漫的竹梦村呈现了文旅共生的新实践。队员与村民一同体验了香囊制作。这一传统手工艺已转化为受欢迎的文旅体验项目,既让游客感受民俗魅力,也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让艺术为乡村注入活力,最终目标是游客愿意留下来,村民真正得实惠。竹梦村“文化+产业+富民”的融合模式,成为艺术赋能乡村文旅的典型范例。
实践队成员学习制作香囊 王爱贤 供图
古朴的朱柳村引发了关于艺术介入乡村的深度思考。村内国漫与日漫元素碰撞的涂鸦墙形成独特景观,增添了文旅吸引力。新农人小李与实践队员分享了见解:“艺术进村不能脱离乡土本真,需要平衡游客审美需求和乡村原生态风貌。”围绕城乡文旅协作、市场需求与本土文化保护等议题,实践队员与小李展开了深入探讨。实践队员在总结中认识到,乡村文旅发展需在现代创意体验与乡土特色保留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对探索艺术涂装赋能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新农人为队员们讲解村庄发展历程 王爱贤 供图
从嵎峡河村的“红色+非遗”探索,到八甲村的生态文旅实践;从竹梦村的艺术共生样本,到朱柳村的发展思辨,“芝韵山海”实践队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解码了文旅振兴路径。实践队员表示,此次调研深化了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解。未来,团队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调研成果,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更多青春智慧,助力绘就山海相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