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我国葡萄酒产业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的高质量转型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调研团于近日赴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庄开展实践调研。通过实地参观、深度交流与专题访谈,调研团系统了解了企业在“绿色种植、生态酿造、文旅融合、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典型做法,探寻中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样本。
立足黄金产区,构建绿色风土系统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庄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地处北纬40°的葡萄种植黄金带,拥有独特的“山海河”微气候和高比例砾石土壤。酒庄将园区划分为23个微管理单元,针对不同土壤与气候条件实施精细化管理。昌黎产区赤霞珠酚类物质含量较波尔多高出15%,酒体结构感更强,风味更饱满,充分展现了“东方风土”的独特表达。
酒庄积极践行绿色种植理念,推广绿肥覆盖、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等可持续农业措施,2022年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年减少农药使用40吨。依托12个气象站和300余个土壤传感器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实时监控八大环境因子,实现精准灌溉与病虫害预警,节水效率达30%以上。
同时,企业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联合研发半机械化埋土设备,极大提升防寒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为北方风土下的葡萄栽培提供了机械化转型的现实路径。
酿造环节绿色升级,技术引领品质表达在酿造环节,酒庄坚持生态优先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原料端实施“三级分选”制度(园选、穗选、粒选),淘汰率高达15%,确保酿酒原料优质稳定。同时,对筛选出的废弃果梗进行集中发酵制沼气,年发电量可满足200户家庭用电需求,形成典型的能源循环利用体系。
发酵环节则应用智能温控系统,结合不锈钢罐精准发酵与橡木桶混合陈酿策略,不仅节能降耗(能耗降低25%),更保留果香层次与酒体平衡。依托“风土识别算法”,橡木桶陈酿周期精准设定(18~24个月),单宁聚合度提升30%。酒庄还创新研发“超重力陈酿技术”,可在6个月内实现传统陈酿18个月的效果,已进入专利申报阶段。包装方面,酒庄全面推行轻量化瓶体与可降解酒标,2024年产品包装碳足迹比行业平均低18%,在绿色包装领域走在前列。
融合文化文旅,打造“东方酒庄”新标杆作为中粮长城核心品牌之一,华夏系列产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三十年入选国宴用酒,在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等国际赛事中屡获金奖,出口单价突破35美元,位列国产葡萄酒市场第一梯队。
调研过程中,调研团参观了亚洲最大的地下酒窖(1.9万平方米),该酒窖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配套开展“酒窖探秘”“橡木桶定制”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周边文旅产业链增收2000万元。新落成的“时光艺术馆”融合碣石文化与葡萄酒艺术,开馆即举办百余场大师班,成为昌黎文旅融合新地标。
此外,酒庄持续推进品牌文化赋能,“大酒窖系列”产品以碣石山岩画与中国诗词为灵感,在伦敦哈罗德百货等国际高端卖场亮相,助推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舞台。
服务乡村振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华夏酒庄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1.2万亩标准化基地,带动全县3.2万户农户参与葡萄种植,农户年均增收达4.8万元。2023年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成功创建河北省“一县一业”产业集群示范工程。
在技术输出方面,酒庄主导制定《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公司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河北省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国产酵母菌种、设备智能化等核心“卡脖子”问题攻坚,为全国十余个产区输出可复制经验。
同时,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也起到行业表率作用。近三年引进专业人才87人,提供六险二金、年薪15万以上的完善待遇体系;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年培养技术骨干50余人,为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青年力量。
实践思考:绿色发展不仅是方向,更是竞争力通过本次调研,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传统产业转型的复杂性与前瞻性。从风土识别到智慧种植,从智能酿造到文化IP赋能,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庄以“科技+生态+文化”三轮驱动,构建出绿色、集约、高附加值的葡萄酒全产业链,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提供了生动范本。
调研团成员一致认为,中国葡萄酒的“绿色未来”已不再是模糊方向,而是逐渐清晰的现实路径。下一步,应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风土格局的影响,强化碳足迹管理与可持续标签认证,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讲好“中国风土、东方味道”的葡萄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