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7月份,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淄博,正如实践队的名字一样——窑火琉光,砖窑中烈火熊熊,其中的琉璃流光溢彩。在这个齐国古都,我们围绕着琉璃开始了对其故事的探寻。
从保存着明清建筑的颜神古镇,到陈列着古代到近现代琉璃作品的琉璃博物馆,穿越历史,我们看到了它的前世今生;从琉璃的创意园到大观园,在不同镜头下我们看到了它的多姿风华。再到在琉璃上绘画的鲁派内画,也蕴含着“介子纳须弥“的神奇。
吹,拉,转,抹……通红的琉璃在匠人们的手中被塑造,或成盘子,或成动物,最后成为一件件工艺品,令中国瞩目,让世界赞叹。也许当初的他们只是为了吃饱饭,也许他们当时只是受生活的裹挟,才走上了这一条路,没有指点江山,也并非书写历史,但依然受人尊敬。他们承载古法,传承文明,或者他们本就是文明,在各自的生活中塑造,最后烧制着中国非遗的风华人间。
在如今,琉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曾经的宫廷专供,帝王专用,也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在时代的洪流下,琉璃也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新的挑战,接收着来自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冲击。身为新一辈的我们,作为主要生力军,更要负起责任。以小见大,不仅仅是琉璃,更是中国那些像琉璃的所有的非遗。那些是我们的文化,也是作为华夏子孙骨子里的自豪和骄傲。将这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承接过去,面对现在,走向未来,终有一天,那些现在也许不那么出名的非遗,将会再次让世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