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路径,7月上旬,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筑迹千年·智启新榫”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落昊飞带领下,深入陕西西安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实践队围绕文化遗产活化主题,通过遗址考察、企业调研与文化场景探究,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创新结合点,为文创设计注入新动能。
溯源千年:遗址考察夯实文化根基
实践征程始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队长秦梓逍引导队员沿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实地踏勘,综合运用徒步观察、无人机航拍及文献研读,系统采集遗址空间布局、夯土层理及基址形制信息,深入解析“前朝后寝”功能分区与“天人合一”的营建理念。在汉城湖旅游风景区,队员们对比历史文献与现状景观,观察仿汉建筑群的飞檐斗拱,思考生态修复与遗址保护的协同发展模式。

(张钰钧摄)
随后,实践队聚焦唐代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透过玻璃观景台,队员们清晰记录夯土台基、莲花纹方砖、筒瓦等建筑构件特征。展馆二层通过微缩模型与数字技术生动复原唐代里坊生活场景,队员们详细记录唐代服饰演变、乐器形制及“十二时辰”生活细节,为文创设计储备了丰富的视觉与文化素材。

(秦梓逍摄)
跨界对话:企业调研启迪创新路径
实践队深入西安缔造者机器人有限公司,聚焦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企业负责人通过实物与流程讲解,展示了木制拼装积木的研发与生产全链条。在生产线上,激光切割与数控雕刻技术精准复刻唐代斗拱、藻井等构件,优化后的榫卯结构既保留古建精髓,又契合现代拼装逻辑。以“大雁塔”主题积木为例,其模块化设计与层叠式结构,巧妙还原建筑收分比例,显著降低组装难度,使传统建筑智慧得以在动手体验中传递。实践队还详细考察了涵盖西安钟楼、应县木塔等经典建筑的文创积木系列,关注其如何通过标准化榫卯单元简化飞檐结构,利用分层组装动态还原斗拱系统,在降低操作门槛的同时保留核心文化特征。
调研中,实践队与企业团队围绕“文化符号的当代表达”展开深入研讨。双方在环保材料应用、成本控制、用户年龄分层适配等关键议题上形成共识。落昊飞老师在交流中指出,成功的文创设计需精准把握文化内核与产业逻辑的双重平衡。

(王曼婷摄)
青春赋能:设计思维架设古今桥梁
此次系列实践,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实地应用,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易俗社文化街区,队员们凝视戏台层叠的藻井,感悟其螺旋结构与秦腔旋律起伏的奇妙呼应,探讨将戏曲的动态美感转化为积木拼接逻辑的可能性,寻求让传统艺术“站”起来的新载体。

(王嘉瑞摄)
通过实地考察、工艺解析与跨界交流,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需要科技赋能与设计思维的深度融合。木制积木等创新载体,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制造碰撞的火花。长安大学建筑学子以专业视角链接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系统整理调研资料,积极构思文创设计方案,致力于将学术观察转化为具有市场潜力与文化深度的产品,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设计力量。

(秦梓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