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资助+心理”双轨模式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探索 ——以湘乡市山枣镇中学为例

    2025-07-30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已探索形成多样化发展路径。为巩固现有成果、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实效性、强化精神文明内生动力,湖南工程学院“乡村振兴,资助政策下乡行”教育关爱服务团于2025年7月8日至13日赴湘乡市山枣镇中学开展实践。团队聚焦“资助+心理”双轨赋能模式,通过心理团辅、科技实践、励志宣讲、手工创作及文艺汇演等多元活动,从五育方面对40名中小学生进行深度干预。实践发现:当地留守儿童面临情感表达障碍、教育资源单一、文化参与度低等共性问题。据此提出“政策-课程-家庭”三维支持体系,将心理关怀融入资助政策宣讲,以文艺汇演涵养乡村儿童文化素养,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山枣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振兴样本,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成效初显。为进一步巩固阶段性成果,破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瓶颈,湖南工程学院“乡村振兴,资助政策下乡行”教育关爱服务团深入湘乡市山枣镇中学,面向40名中小学生,开展 “资助政策与心理关爱双轨并行” 的创新实践。
【前言】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 “灵魂工程”,直接关系到乡村儿童的成长成才和乡村未来发展。当前,我国乡村教育虽逐步改善,但偏远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关注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顾虑等问题。资助政策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二者协同发力对破解乡村教育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湖南工程学院组建 “‘资助 + 心理’教育关爱服务团”,赴湘乡市山枣镇中学开展实践活动。通过 “资助政策落地 + 心理健康护航” 双轨并行模式,助力乡村儿童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全面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同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正文】
一、 实践背景
湘乡市作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区域,近年来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但山枣镇等乡镇中小学仍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缺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知晓率不高等问题。部分乡村儿童因家庭经济压力产生求学焦虑,因缺乏心理疏导出现情绪问题,制约了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湖南工程学院聚焦 “资助 + 心理” 双重点,以山枣镇中学为实践基地,开展精准化教育关爱服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提质增效。 
二、实践主题
资助 + 心理双轨并行,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三、实践地点
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
湘乡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山枣镇地处湘乡市北部,距市区约 15 公里,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山枣中学作为镇内主要中小学之一,现有学生 300 余人,其中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约 35%。学校教学设施基本完善,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科技、艺术等素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
四、 实践过程
(1)群众反响
实践团抵达山枣镇中学后,通过分层抽样对 40 名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20 名家长及 10 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乡村儿童教育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现状及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家长反映了孩子身心成长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师提到 “学校缺乏专业心理老师,学生情绪问题难干预”等问题,学生则希望 “有更多有趣的课程和心理疏导活动”,希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1. 实地考察
实践团通过课堂观察、校园走访、与校领导座谈等方式,实地了解山枣中学教育现状:硬件上,心理辅导室等功能室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较齐全;软件上,心理健康课程未常态化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多停留在通知层面,学生知晓不深入;活动上,素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儿童全面发展需求。
(3)分析相关结果
结合调查与考察,实践团发现山枣镇中学在教育振兴中存在以下问题:
①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不健全,专职教师匮乏,干预方法单一
②资助政策宣传碎片化,学生及家长对政策细节(如助学贷款、助学金申请)知晓不足
③素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科技、艺术、心理等课程开展受限
④家校沟通不畅,家长对儿童心理需求关注度低
(4)采访相关负责人
实践团与山枣中学校长及班主任座谈,针对上述问题交流意见。校长表示 “学校一直想加强心理教育,但缺师资缺方法”,并认可实践团的双轨模式 “弥补了学校的短板”;班主任希望 “能建立长期合作,让资助政策和心理辅导常态化”。双方就后续建立 “教育关爱长效机制” 达成初步共识。
(5)开展具体实践活动
1.心理团辅筑心防
志愿者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 “情绪小管家”“生命愿景之花” 等心理团辅活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学会调节压力。针对留乡村儿童开展配对活动,志愿者带领相应的乡村儿童,帮助建立积极心态。一名五年级学生在反馈中写道:“以前不开心只能憋在心里,现在知道可以和志愿者哥哥姐姐说,感觉轻松多了。”
2.资助宣讲明政策
志愿者通过 “政策小课堂”“案例故事会” 等形式,用通俗语言讲解国家助学贷款、义务教育阶段资助、高中及大学助学金等政策。设置 “政策问答角”,现场解答家长 “孩子上高中能申请什么补助”“助学贷款怎么还” 等问题。
3.科技手工拓视野
开展 “趣味科学小实验”和 “创意手工坊”活动,弥补乡村学校科技与艺术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完成作品,不仅学到知识,更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名初中生说:“第一次做水火箭,原来科学这么有趣!”
4.励志教育树理想
志愿者分享自身 “靠资助完成学业”“逆境成长” 的故事,开展 “我的梦想” 主题演讲,激发学生求学动力。结合资助政策强调 “教育改变命运”,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5.文艺汇演展风采
实践最后一天,志愿者与学生共同排练并举办 “青春筑梦,感恩同行” 文艺汇演,节目包括合唱《下一个天亮》、《我用什么把你留住》、朗诵《少年中国说》、舞蹈《凑热闹》、志愿者舞蹈串烧等节目,同时为参与活动颁发相应的奖状,举行湖南工程学院与山枣中学的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既展现实践成果,也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积极心态。汇演吸引许多家长同学观看,家长和领导老师们纷纷为孩子的成长点赞。
五、 实际调查过程
(1)问卷调查过程
实践团共发放问卷 70 份(学生 40 份、家长 20 份、教师 1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8 份。结果显示:
学生层面:85% 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 “大学助学金” 政策仅 “听说过但不了解细节”;50% 的学生表示 “偶尔会感到孤独或压力大,但不知道向谁求助”;90% 喜欢科技和心理类活动,希望 “学校多开展”。
家长层面:60% 的家长不清楚 “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补助政策” 的具体内容;75% 的家长承认 “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以为吃饱穿暖就够了”。
教师层面:100% 的教师认为 “乡村学生需要心理支持”,但 80% 表示 “缺乏专业培训,不知如何开展心理辅导”。
(2) 实地考察过程
实践团观察发现,山枣中学虽有心理辅导室,但设备简陋;资助政策宣传仅张贴在公告栏,学生很少主动查看;课后活动以作业辅导为主,缺乏素质教育类活动。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性格内向,课堂参与度低。
六、 问题建议解决对策

 (1)构建 “资助政策精准触达” 体系

联合学校建立 “资助政策宣传站”,定期更新政策解读视频、手册,利用班会、家长会开展专题宣讲;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 “一对一政策联络员” 制度,志愿者或教师跟踪指导政策申请。

(2)完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推动 “高校 - 乡村校” 结对,高校心理学专业师生定期下乡开展心理辅导,培训乡村教师掌握基础心理干预技能;
设立 “心理关爱角”,配备基础心理量表和辅导工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动态监测。

(3)丰富素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依托高校资源,开设 “科技 + 艺术 + 心理” 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建立 “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短期实践活动;
引入社会资源,捐赠科技器材、艺术用品,邀请专业人士远程授课。

(4)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定期举办 “家长课堂”,讲解儿童心理发展知识和资助政策,提高家长参与度;
组建 “乡村教育关爱志愿服务队”,吸纳本地返乡青年、退休教师参与,形成长效帮扶力量。
【总结】
“资助 + 心理” 双轨模式通过物质保障与精神关爱协同发力,有效弥补了乡村教育中 “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和 “心理支持缺位” 的短板,为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次实践以湘乡市山枣镇中学为例,验证了双轨模式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发现了乡村教育资源不均、长效机制缺乏等共性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政策精准化、资源常态化、参与多元化,让 “资助有温度,心理有关爱” 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助力乡村儿童实现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资助政策的精准实施路径 [J]. 教育发展研究,2023 (05):23-29.
[2] 李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 (11):45-48.
[3] 王浩。双轨模式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研究 [J]. 农村教育,2024 (02):15-17.
[4] 陈燕。家校社协同推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J]. 教育探索,2023 (08):34-37.
[5]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的意见 [Z].2021.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