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之下,传统手工艺品在生存法则面前逐渐被挤出历史舞台。为了探寻油纸伞的生存现状,由湖南工商大学组成的一支队伍前往湘潭县石鼓镇开启了一场研究之旅,深入实地了解油纸伞的制作与其有关历史。
01生存现状几何? 石鼓镇油纸伞产业现已建设700平方米研学基地,与各大中小学、高校开启合作,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参与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了解油纸伞历史文化,年接待研学超1.2万人次。同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180平方米非遗展厅展示油纸伞历史,年吸引游客超5万。油纸伞也在各大电商平台出售,全村日销油纸伞5000余件,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了巨大的收入来源。但石鼓镇仍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不可持续等问题,经济发展仍较落后,不足以支持全镇的发展。
02为何难挡现实挑战的冲击? 现在被大众所熟知的传承人是周氏父子,仅凭少数力量难以带动大规模的致富,传承人队伍力量弱小,面临着“学艺周期长,收入不丰厚”的问题,难以融入新鲜血液,年轻一辈更愿意走出大山闯一闯,技艺传承面临巨大挑战。全镇都参与油纸伞的制作,缺乏创新,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同质化现象明显,竞争压力大,鲜有产品能脱颖而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工序都只能靠纯手工制作,效率十分低下。在一位专业师傅叙述中她提到“一天从早到晚干下来也只能完成八把伞的制作”,而且她还只是负责其中的一小道工序,可见油纸伞制作的耗时耗力。油纸伞的市场价格也不高,与流水线生产的普通雨伞相比,利润可谓是十分小了,所以这把精巧的油纸伞如何才能不被市场淘汰,逐渐走向更大的舞台呢?
03生存之路何去何从? 其实周汉宇先生也提到过一个发展路径,为油纸伞注入历史内涵,新研制出的一种伞名为“安源伞”。伞全长83厘米,其中伞身长41厘米,由56根伞骨组成,这把伞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而成,每一个数字都有着它的红色意义。为了实现油纸伞的可持续发展,延长“寿命”,石鼓镇应完善传承机制,拓宽发展路径,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电商赋能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石鼓镇油纸伞的发展只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一小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当中,传统手工艺品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巨大问题,值得大家多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