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窑火琉光社会实践队,为期五天深入淄博的实践历程,是一次对琉璃艺术从历史沉淀到当代生存、从精湛工艺到文化传承的全方位探索。我们以脚步丈量、以行动参与,力求为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守护之道。
初识琉光,触摸匠心
实践始于中国陶瓷琉璃馆的殿堂。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与璀璨的琉璃珍品前,我们直观感受到其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随后的灯工琉璃体验,亲手在火焰的炙烤下尝试拉制、塑形,瞬间理解了“火中取艺”的艰辛与匠人指尖的温度。在馆内进行的志愿服务,引导观众、讲解展品,是我们对琉璃文化传播的初次实践,也让我们更贴近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需求。
直面现实,聆听匠音
深入博山腹地,颜神古镇的炉火与匠人成为最生动的课堂。现场观看老师傅们吹制、雕刻琉璃,技艺之纯熟令人叹服。对匠人的深度访谈,则揭开了繁华背后的隐忧:工艺复杂耗时、传承后继乏人、青年兴趣转移。下午的陶瓷琉璃大观园市场调研,让我们直面产业生态——机制产品凭借价格优势挤压着手工琉璃的生存空间,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复杂性,在这一天变得无比真切。
探访创新,溯源传承
走进淄川领尚琉璃的现代化车间,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产线的尝试。从原料配制、模具制作到吹制成型、后期处理,流程化的生产展示了产业化的可能性,但也引发了关于标准化与艺术个性、效率与手工温度的思考。下午在张广庆内画研究院的体验,则将我们带入“方寸之间,大千世界”的鲁派内画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路华大师的现场演示与悉心指导,让我们体会到毫尖上的极致功夫。采访中,张大师对技艺传承的执着、对创新表达的开放态度,以及推广内画艺术的种种努力,深深感染了我们。动手尝试内画,更让我们对这门“绝技”的难度与精妙肃然起敬。
播撒种子,社区回响
实践的意义在于传递。第四天上午,我们走进张店区铁路小学,化身“小老师”,向孩子们讲述琉璃的历史、工艺与内画的奇妙。看着孩子们专注地尝试内画,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我们深感非遗的未来就在这童真的探索中孕育。下午走进社区,通过问卷与访谈进行调研,了解普通民众对琉璃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接受意愿,同时进行小型宣讲,将这几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回馈给社区,让琉璃之美与非遗保护的理念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承启之思:守护千年琉光的未来
最后一天,我们系统梳理素材,凝练问题:传承断层、市场冲击、创新不足、大众认知薄弱,成为横亘在琉璃非遗传承路上的几道关键屏障。几日的深度走访印证了这些挑战:技艺的精深需要时间的沉淀,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却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工业化产品冲击着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同;如何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同时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然而,希望之光同样闪耀。张路华大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领尚琉璃在产业化道路上的探索,以及孩子们在体验中展现的热情,都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韧性与可能性。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的守护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
活态传承是核心:需建立更有效的“师徒传承”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青年人才,让技艺有继。
创新赋能是关键:在尊重传统基因的基础上,鼓励设计创新、应用场景拓展(如文创、空间艺术),提升产品的当代价值和市场吸引力。
教育普及是根基: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让琉璃文化深入人心,培养未来的欣赏者与潜在传承者。
政策与市场协同: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扶持(如认定、补贴、平台搭建)与市场引导(如打造区域品牌、保护原产地、规范市场秩序),为传统工艺营造良好生态。
此次社会实践,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它是我们深入非遗腹地,用眼睛观察、用双手体验、用心灵思考的深度叩访。从琉璃器物璀璨的光芒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从匠人布满老茧的手中,我们触摸到技艺的温度;从传承困境的现实中,我们感受到责任的重量。这份总结,既是对淄博之行的系统回顾,更是我们一群年轻学子对守护千年琉光、赓续非遗文脉的庄重承诺。我们愿成为一粒粒微小的火种,将这几日汲取的光与热,带回更广阔的天地,为这份古老而璀璨的技艺在新时代的生生不息,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淬火之路漫长,传薪之志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