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月如梭,朝代更迭,古今多少事,只留一处老墙、几件旧物来诉说。然而,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多少人只是走马观花而不解其意?御街的黑瓦白墙,谁又能透过它呼唤历史的哀愁?传声,方能传承。
2025年7月至8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脉寻根”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实践团队,前往杭州博物馆进行授课,与学生们共探文物奥秘,回顾城市记忆。本次实践共收集600余份调查问卷,深入访谈人数达到80余人,走访相关历史遗址30余处,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团队组织了“掌柜一天,回溯千年”与“汗青·杭城人物志”两个系列课程,共进行四次授课,向近百名学生讲述文物知识,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探查文物,深入历史寻根溯源
在开始正式的授课前,团队通过发放问卷,向中小学教师了解历史授课情况。同时,团队走访了清河坊、御街、杭州博物馆等地,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有关历史文物、建筑方面的知识,为挖掘文物价值,讲好历史故事做准备。
在进行“掌柜一天,回溯千年”系列课程之前,实践团队对课程方案进行了多次改进。考虑到授课对象多为小学生,团队删减了过多的文字和专业化的名词,增添了更多的口语化内容和富有趣味的互动环节,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听得轻松,学得开心。
图为志愿者正在授课。马莉 供图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将PPT上的知识与现实的文物相联系,团队在课程里加入了有趣的“寻宝”环节。临近宣讲日期,团队对杭州博物馆进行多次“踩点”,确定“宝物”的位置,根据距离等进行估算,对课程各环节的时间进行预调整,为寻宝游戏做好准备。
而在对“汗青·杭城人物志”系列课程进行准备时,由于此次课程的互动环节更多、更繁琐,团队也对需要准备的材料进行了多次调整。“课前,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忙着准备课程所需的物料,将画笔、纸片、贴纸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再调试设备、检查流程。”成员季遇说道,“我很期待这堂将语文、历史与杭城文化相结合的课程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二、巧设环节,助力学生玩中促学
本次实践采取了多种互动形式,包括情景式教学、设置“寻宝环节”、学生自主设计钱币、绘制人物图谱等环节。学生们在这些有趣的环节里,对课程内容的吸收程度加深,增进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对杭城历史有了更为深厚的兴趣。
在“掌柜一天”钱币篇课程中,团队成员们用一个精心制作的小视频和故事导入,引导孩子们走入“小掌柜”的情境当中,按照时间线引导孩子们依次走进战国、南宋、明朝、中华民国,探索当时的钱币,并配以生动的解说。“了解了古代的各种钱币之后,我们组织小朋友们分组进入杭州博物馆展厅进行钱币“解密寻宝游戏”。每个小组被分到3张谜题纸,最快找到相应馆藏的队伍获胜。”成员张翠凌提到,“小朋友们跃跃欲试,热情洋溢,很快就找到了馆藏。”
除了用情景式教学与“寻宝”环节增进学生对文物知识的理解,团队还引入了自主设计的模式,通过引导孩子们自主设计钱币、制作人物卡片,帮助他们巩固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杭城人物志”的文天祥篇里,有的孩子画下了文天祥的画像,有的则摘抄了诗句,每一份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敬意,也展现了孩子们对课程的不同思考。
图为志愿者协助学生回答问题。季遇供图
“一个小女孩画的画特别棒,他们组在人物知识卡片展示环节把文天祥从御街游街到囚车过街的跌宕一生、南宋的历史变故都体现了出来,能看出他们确实吸收了课堂内容。” 成员季遇这样讲道,但她也发现,小组合作时,有的组里能力强的孩子会忽略较弱的同学,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的引导。
三、多维转化,播撒传统文化之种
两个月来,实践团队共计产出互动课程微推为10余篇,图文、组图类稿件20余篇,以多元形式向全社会宣传杭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杭城历史故事。有家长表示,课程介绍了杭州的历史人物,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杭州历史。同时,她给课程中的第一人称代入的模式“打了好评”,认为这种模式对学生吸收课程知识有着匪浅的作用。不过,也有家长表示“虽然学员组队、课程设计分享的环节很好”但是“讲解的知识内容有点简单,需要更丰富一点”。团队也会吸取经验教训,探索更多元的授课模式,讲述更深刻的杭城历史,唤醒更深远的时代记忆。
传播文物声音,传承历史文化,“文脉寻根”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杭城历史,不断前行。
(通讯员 张杭沁 姚天悦 张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