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杭州师范大学“文脉寻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杭州博物馆,正式开启了“汗青·杭城人物志”系列课程的第一篇章“御街·文天祥篇”。此次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课本文字背后的时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更深地体悟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及其背后的时代印记;与此同时,串联课本文字、史书历史与城市景观,深化新时代“杭州人”的城市记忆,在现实联系中活化课本知识。
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团队成员们曾多次前往御街、清河坊,参观杭州博物馆,洞悉这片历史街区的特点,为课程的完美呈现做准备。“我想选取课本上的人物与杭州命运的交汇点为课程主要情境时间,以其曾踏足的实景地点为课程主要情境空间。”成员吕可雯这样讲道。在她看来,与文天祥命运转折多次相交的南宋御街,在博物馆中陈列的组成御街的鹿纹砖,无疑是让学生们从文天祥一生与御街交汇中理解《过零丁洋》的最好材料。
一条街,一块砖,也构成了他们此次课程的核心脉络。为了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团队成员们相互配合,一人带领学生前往特定展区进行鹿纹砖的搜寻与辨认,另一人则在终点处等待,引导孩子们向她提问,以此加深知识的记忆程度。
图为发放课程物料邀请函。季遇供图
砖上的一对卧鹿衔来一封邀请函,小季老师用这样的开头,让学生们跟随着她,来到了宝祐四年春——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之时。借着状元游街,老师讲述了南宋御街的构成,从丽正门经和宁门再到朝天门,转向清河坊、官巷口,又到众安桥、贡院,“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趁热打铁,小季老师开始了课堂互动,将学生们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协作把PPT上展现的文物标到《皇城图》上对应的位置。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纷纷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寻找正确的答案。
图为成员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季遇供图
而在接下来的“干戈寥落”环节,团队成员们则用拼图的补充与缺失,向学生们展现了南宋领土丧失的过程。课堂的气氛从先前的欢快渐渐转向严肃,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里体会到了南宋从繁华到破碎的过程,也更深刻地体悟了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透露的对国家命运的悲愤和对自身使命的坚定。
课程来到第三部分“丹心泣血”环节,这时候孩子们对文天祥的敬佩和南宋的多年风雨的体悟也达到了顶峰。成员季遇提到:“当孩子们跟着吟诵《过零丁洋》,便不自觉地重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句,读得很有感情,读得格外坚定,一改前面环节的活泼。”她被孩子们的表现感动了,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历史文化、对民族英雄的那认真而严肃的态度。或许,这也就是此次课程最大的价值。
压轴环节是绘制文天祥的“汗青・人物志”知识卡片。实践团记录下了孩子们的作品。“有的孩子画下了文天祥的画像,有的则摘抄了诗句,每一份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敬意。”吕可雯感慨道。成员季遇则补充道:“有个小女孩画的画特别棒,他们组在人物知识卡片展示环节把文天祥从御街游街到囚车过街的跌宕一生、南宋的历史变故都体现了出来,能看出他们确实吸收了课堂内容。”
图为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季遇供图
通过这堂生动的课程,文天祥的碧血丹心,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课后,学生、家长对于课程的流程、互动则表示“很‘发靥’(杭州方言,意为有趣)”“都很好玩”“希望可以继续延续”。这样的反馈也让团队伙伴感受到了由衷的喜悦。
此次课程虽已结束,但团队传承地域文化的实践并未终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文脉寻根”社会实践团队还将继续带来一堂堂更加活泼有趣的历史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中增长历史知识,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伟大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
(通讯员 张杭沁 姚天悦 张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