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寻闽都记忆,传承两岸同根情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暑期实践活动走进福州历史文化展览馆

    2025-08-15    阅读:
    来源:红脉践行实践队

 

为深挖福州历史文化底蕴,传承红色精神,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交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 8月1日走进福州历史文化展览馆,开启一场穿梭历史、联结两岸、感悟红色基因的实践之旅,在文物与故事中,解码闽都文化密码,凝聚两岸同根共识。
       实践队员们怀揣期待,迈进福州历史文化展览馆。古朴的陈列布局,瞬间将众人拉回闽都岁月长河。从非遗技艺到民俗信俗,从两岸同根印记到红色精神传承,每一块展板、每一件展品,都似在轻声诉说福州的过去与现在。

      在非遗展区,队员们驻足于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等展板前,聆听讲解员讲述这些非遗技艺的起源、传承,以及它们如何跨越海峡,成为联结两岸同胞的文化纽带。看到 “八闽匠心 非遗新韵 —— 福建省第六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精品展” 中,黄守堃老师的 “两岸同根百家姓” 作品,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呈现台湾岛形状,密密麻麻的姓氏汇聚其上,大家深刻感受到 “两岸同根、闽台一家” 的血脉亲情。 
 
       妈祖信俗展区里,“妈祖信俗”“送王船” 等内容,展现了闽台共同的民俗信仰。队员们了解到,这些信俗不仅是民间文化传承,更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寄托,是红色精神中 “团结统一、同心同向” 理念在民俗里的生动体现。大家与讲解员交流,记录信俗故事,为传承这份跨越海峡的文化共鸣积累素材。             展览馆的红色展区,一个关于脱胎漆瓶的故事让队员们驻足良久、感慨万千。展柜里静静陈列着一对古朴雅致的脱胎漆瓶,瓶身上的花纹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讲解员缓缓道来:“一九九二年,一对漂洋过海的脱胎漆瓶,回到了阔别八十一载的故乡 —— 鼓岭;一位来自旧金山的美国老太太几经周折,带着丈夫珍藏一生的漆瓶,圆梦他生前念兹在兹的故园。”​

       队员们围在展柜旁,目光紧紧盯着那对漆瓶,仿佛能透过它们看到那段跨越时空的乡愁。这对漆瓶是当年一位美国传教士在鼓岭生活时所获,后来随他回到美国,被其家人珍藏。八十一年间,漆瓶见证了岁月变迁,却始终承载着对鼓岭的深深眷恋。美国老太太带着丈夫的遗愿,不远万里将漆瓶送回故乡,这不仅是一件文物的回归,更是一份跨越国界、穿越时光的情谊回归,而这份情谊中,蕴含着与红色精神相通的 “不忘初心、坚守信念” 的力量,也折射出两岸同胞及中外友人对和平、对故乡的共同珍视,是红色精神中 “团结友爱、守望相助” 在国际交往与两岸情谊中的生动诠释。

      参观结束后,队员探索热情不减。归家后,大家化身 “文化研究员”,或在旧书堆挖掘鼓岭、福州非遗与红色故事,或借线上数据库查档案,深挖展品与故事背景。 
      与亲友交流时,队员又成 “文化分享者”。餐桌前,向家人讲脱胎漆瓶回归、妈祖信俗两岸情;和朋友漫步,聊福州非遗魅力,探讨红色精神在文化传承中的闪光处。一次次分享,既加深自身对福州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融合的理解,也将文化热情传递开来,让福州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借 “辐射式” 传播从展览馆走进日常。  
       此次实践,团队触摸闽都记忆、凝聚两岸同根共识。未来,将持续以行动传承文化、弘扬精神,让福州历史底蕴、两岸同根情与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熠熠生辉,为两岸交流、红色使命传承注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