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的暑期,“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为冰城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充满趣味与知识的科学之旅。这场由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的公益课堂,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科学的启蒙,更通过创新的课程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以“4+8”全周期教育模式为核心,将科学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自然与生活中。在7月17日至20日的4天集中课堂里,孩子们在《隐形的神秘世界》中认识微生物,明白了洗手的重要性;在《光的神奇之旅》中亲手制作彩虹;在《奇妙的声音世界》里用声音让风扇转起来;在《看不见的魔法》中通过“静电风车”“吸管钓小鱼”解密静电原理。这些趣味实验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而8周常态化课程(7月至8月每周六)则延伸至校园林场研学、校博物馆探秘、项目式学习等,让科学探索从课堂走向自然与生活,真正实现“短期集中启蒙+长期实践巩固”的闭环。在林场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并学习大自然的知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培养新时代青少年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观。
“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的创新之处在于课程设计的多元化和实践性。团队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科特色,融合生命科学、教育学等多领域资源,联合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党支部、国际基因机器大赛(iGEM)团队等,构建了本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例如,《神奇的生命密码DNA》课程结合iGEM团队的科研经验,通过接力绘画让孩子们理解DNA结构;《指纹的秘密》则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孩子们拓印指纹创作画作,在审美体验中深化科学认知。
此外,团队还与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网联盟合作,开展林场研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团队成员们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并学习大自然的知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观。
“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团队成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实验,让科学教育走出课本,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这场公益课堂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科学好奇心,更构建了“教学相长”的育人生态。团队成员在筹备和教学过程中,深化了专业知识,锤炼了社会服务能力。期待未来“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能为更多孩子带来科学的启蒙与梦想,助力乡村振兴。
撰写:和欣雨
投稿人:“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