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文脉永续,薪火相传”实践小队开展非遗文化调研体验活动

    2025-08-16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文脉永续,薪火相传”实践小队
  导语
  8月5日至8月13日,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文脉永续,薪火相传”实践小队先后前往南京、常州、徐州和文昌,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展调研与技艺体验活动,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
  
  南京·琉璃发簪
  8月5日,在南京市文化馆,实践队跟随非遗传承人赵大乾老师学习琉璃发簪制作技艺。成员们认真观察每个细节,在指导下尝试塑形、固定、花蕊装饰等核心步骤。成员们了解了琉璃发簪制作技艺蕴含着的历史内涵,探寻了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生活美的学融合。
  
  常州·金坛刻纸
  8月10日,实践队走进东方盐湖城,参观金坛刻纸非遗文化馆。通过馆内展陈,团队系统了解金坛刻纸的发展历史与艺术形式,成员们动手尝试完成刻纸图样的设计与制作,反复练习、不断打磨成品效果。后撰写《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调研报告,为非遗传播注入青年创意与当代表达。
  
  徐州·古法香牌
  8月11日,实践队在徐州崔焘故居参与古法香牌制作体验。成员们按照"研磨香料-调和香泥-模具压制-阴干定型"的传统工序,认真完成每个制作步骤。不仅掌握了古法香牌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养生文化。
  
  文昌·海南椰雕与饮食文化
  8月13日,实践队赴海南开展椰雕与饮食文化调研。团队通过椰雕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陈列与图文介绍,系统了解了椰雕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及艺术特色,近距离观摩并尝试参与简单的椰壳雕刻工序。团队成员先后品尝了抱罗粉、文昌鸡等海南特色饮食。
  
  
  实践收获
  在走访与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对传统的无条件膜拜,也不意味着一味复刻旧时的样态。非遗的核心,不仅是技法的延续,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流动传递:通过设计独特的非遗文创产品,如将琉璃发簪与现代时尚造型结合,金坛刻纸制作成个性化的贺卡或装饰画,香道产品与现代家居设计相融合,海南椰雕开发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等,我们试图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融合,比如通过文创产品进入市场,通过数字影像传播技艺,通过新媒介、新平台建立连接,使非遗文化在市场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也在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光靠法律足够吗?非遗传承人与非遗认定制度,为保护构建了基本框架,但如何引导更多青年参与,是接下来的关键。
  文化不能靠孤岛式守护,而应建立在“共情”与“共创”的基础上。让非遗重新进入生活、进入日常,正是让它重获活力的最好方式。我们不只是记录者,在一次次尝试中,我们或许已经开始为传统文化写下属于自己的注脚。
  
  
  指导老师:江荷
  文字作者:冯靖海、王颖嘉
  图片作者:黄兰雅、陈文凤、姚亿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