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栖野智联团队走进生态互联 深挖绿色科技落地路径

    2025-08-16    阅读:
    来源:栖野智联暑期社会实践队费潇滢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栖野智联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5日至22日深入生态互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绿色科技赋能产业调研。在董事长张长伟的悉心带领下,队员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智能物联网技术如何深刻改变生态农业的面貌。在这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中,队员们实地考察了由智能物联网系统全面管理的生态农业基地。他们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精准赋能生态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从智能监控作物生长环境,到自动调节灌溉与施肥,每一项技术都彰显了绿色科技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图为参观生态农业基地

一、躬身传道:企业家的泥土智慧

  董事长张长伟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向队员们系统阐述了绿色科技赋能产业的实践逻辑及其核心价值。他以智能灌溉设备的迭代升级为例,强调“创新必须契合使用者需求”,并指出技术方案需同时兼顾操作的简便性与经济性,方能真正在田间落地生根。进一步地,张长伟董事长分享了绿色科技在不同产业中的应用实例,从农业智能化到工业节能减排,再到服务业的绿色转型,每一个案例都生动展示了科技如何以环保、高效的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他特别提到,在农业领域,通过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和精准施肥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有效减少了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图为董事长张长伟发言

二、读懂田野:科技赋能生态

  通过与生态互联公司的技术团队及管理层深入交流,栖野智联的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技术知识,还就如何将绿色科技更好地融入农业产业链,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面优化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观点。在生态互联公司的示范基地,实践队员们指着田里的传感器,向技术员解释他们的理解:“这些埋在土里的小设备,就像给庄稼装了“听诊器’,温度低了、水分少了,手机立马就能收到警报。”他们特别提到物联网的核心作用——让数据代替人跑腿。有队员举例:“以前大叔巡田靠经验,现在系统自动分析数据,该浇水施肥时精准推送提醒,省力又省资源。”另一组队员则关注连接的价值:“通过电商平台给草莓贴上‘身份证’(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能看到整个种植过程,贵点也愿意买,好环境就能变成好收入。”董事长张长伟点头赞许:“你们抓住了本质——用科技把‘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让农民辛苦付出获得市场认可。”

  图为实践队员交流探讨

三、青春答卷:注入创新动能

  此次交流为实践队奠定了坚实的调研基础。团队正基于企业真实场景,提炼可复制的“技术-产业”融合模式,并整理涵盖技术优化与市场推广的具体建议,反馈给企业,为生态经济的务实发展贡献青年智慧。栖野智联实践队聚焦于构建数字化传播与品牌赋能,显著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渗透力。团队依托短视频平台,通过沉浸式内容展现科技种植的全流程,推动生态品牌塑造。这一系列行动不仅缩短了绿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链路,更借助流量反哺技术投入,形成了“优质环境-市场认可-产业升级”的闭环。在此基础上,栖野智联实践队还积极探索数字化营销的新路径,旨在进一步拓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他们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为企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此外,栖野智联实践队还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深度合作,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他们相信,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够推动绿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提出创新方案

  绿色创新的生命力,始终根植于科技与人文的交汇之处。当队员们站在鸟巢下回望此次行程,传感器闪烁的指示灯与溯源二维码,不仅仅是技术的象征,更成为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它们照亮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领我们向着更加绿色、更加智能的未来迈进。在这场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舞中,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情告白,每一次人文思考都是对科技进步方向的精准校准。队员们深知,唯有将科技的力量深深扎根于人文的土壤之中,才能让绿色创新的生命力勃发不息,共同绘就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的活动合影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