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实践:在能源电力一线淬炼工匠精神

    2025-08-19    阅读:
    来源:“能”动未来,“源”梦实践
在“双碳”战略重塑能源产业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成员戚亮亮与其他团队成员以扎实的暑期实践行动,生动诠释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青春答卷。在苏州工业园区蓝天燃气热电有限公司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中,这些青年学子从安全生产的“生命线”到精密设备的“体检员”,从智慧中枢的“数据哨兵”到产教融合的“创新桥梁”,用专业素养与工匠精神铺设了一条从书本到现场的成长之路,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国家能源转型的责任与担当。
筑牢安全根基:从理念认知到行动自觉的全面提升
苏州蓝天热电有限公司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调峰电厂,其“安全即生命”的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戚亮亮一行人的实践之旅始于一场深入人心的安全培训。屏幕上循环播放的违规操作事故案例,让会议室空气逐渐凝固。“所有的事故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师傅的讲解与事故画面的交织,将抽象的安全规程化为具象的生命警示。在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中,戚亮亮逐渐领悟到:“安全不是被动的‘要我安全’,而是主动的‘我要安全’,最终要升华为‘我会安全’的能力。”这种认知的转变,成为他贯穿整个实践的精神底色。
深入生产区后,团队成员跟随师傅开展例行巡检。在燃机外冷却水增压模块前,师傅手持测温枪贴近管道,如同医生把脉般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听针捕捉汽轮机轴承的细微异响,仿佛在聆听机械的“心跳律动”。回忆师傅指着阀门上的红色箭头强调“这是紧急情况下的救命指南”时,戚亮亮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安全不是标语墙上的口号,而是巡检路上每一步的脚踏实地,是每一次测温枪与管道的紧密接触。”
深化专业实践:从理论积淀到工程应用的创新突破
走进汽轮机厂房,迎面而来的是设备运转的轰鸣声。透过防护栏,戚亮亮注视着每分钟3000转的高速转子,课本中的“朗肯循环”在此刻具象为金属的震颤与蒸汽的呼啸。师傅引导他记录推力轴承温度、振动幅度等关键参数:“汽轮机就像精密调校的钢琴,每个数据都是琴弦的张力指标,失之毫厘就会走音。”在集控中心,布满整面墙的监控大屏实时跳动着上千个数据点,值班长将“燃料燃烧-蒸汽做功-电能输出”的抽象理论,拆解为锅炉压力曲线、发电机负荷率等具象参数,让传统的理论知识变得深入浅出。
参与余热锅炉检修时,戚亮亮第一次亲手触摸到螺旋鳍片管的余温。师傅讲解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让他恍然大悟教材中“提高热效率”的公式背后,竟是数以万计鳍片管构成的巨大换热矩阵。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呼应,正如他在日志中所写:“课本里的每个定理都在车间里跳动,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听懂机器的语言。
推动产研融合:从学术探索到产业价值的战略转型
在与蓝天热电资深员工的座谈会上,关于“新能源并网技术瓶颈”的讨论让戚亮亮意识到:实验室的理想模型,必须经受电网调频需求的严苛考验。当技术主管展示“智慧电厂”的数字孪生系统时,他敏锐发现其中正包含着导师课题组研究的预测算法,“学术论文里的数学符号,原来能驱动整个电厂的优化运行”。
协鑫公司与南京师范大学的产学共建揭牌仪式,更让他见证产研融合的无限可能。在与杰出校友的交流中,某位参与过“燃机国产化”项目的学长分享道:“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放大,就像把微雕艺术刻在万吨钢锭上。”这番话让戚亮亮重新审视自己的课题方向,他在日志中反思:“科研的价值不在于模型的复杂程度,而在于能否解决汽轮机叶片上那0.1毫米的涂层脱落问题。”
这段实践经历,是“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深耕能源领域的生动缩影。从安全意识的觉醒到产研视野的开阔,戚亮亮与团队成员共同诠释着“严谨到毫厘”的能源人品格。正如他在总结会上所言:“当我在集控室看到自己参与优化的参数曲线平稳运行时,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度电必争’的工匠精神。”
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交汇的时代,像戚亮亮这样既扎根一线又仰望星空的青年学子,正在用独特的方式书写新型工匠精神的注脚。他们的成长故事昭示着: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不仅需要颠覆性技术创新,更需要无数青年在汽轮机的轰鸣中倾听产业的脉搏,在数据的洪流里把握时代的律动。而这,正是中国能源事业最深厚的底气。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推普为钥,解锁乡村振兴的乡土密码
  • 戏扬中国志愿服务队作为国家推普重点团队之一,于肇庆莲花镇开展推普行动。团队以普通话为桥梁,打通产业信息壁垒,传承红色文化及民俗
  • 08-20
  • 走进讲台后的光芒
  • 卓越教师身上有一种“动态成长”的智慧。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反而像海绵般吸收新事物:关注教育政策的更新,尝试用短视频形式布置
  • 08-20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