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文化职教传承模式实践调研——基于湖北开放大学楚非遗文化职教传承研究中心

    2025-08-20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2025年6月3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艺脉星途实践队前往湖北开放大学开展实地调研。在非遗文化职教传承中心欧院长的全程引导下,团队参观非遗教学实践基地与虚拟形象协同创新实训中心,并就非遗教育的职教模式、数字化保护路径等议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团队与欧院长合照)
  一.沉浸式体验非遗职教中心
  非遗文化职教传承中心——活态传承的实践课堂
  欧院长向团队展示了汉绣、楚式漆器、雕花剪纸等非遗项目的教学场景,重点介绍“师徒制+模块化课程”的职教模式。在以全校为范围的非遗特色美育课程中,学生将进行三个阶段的学习,线下8个课时,线上28节课,通过3-6个月短期实训即可掌握核心技艺,部分作品已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实现“教学—生产—市场”闭环。
  同时,欧院长着重介绍了极具武汉特色的南派剪纸,为我们讲解了剪纸背后的技艺与构图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剪纸项目中所侧重的不仅是对传统非遗技术的维护,更在于在传统剪纸与创新技术中间建立连接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找寻新的出路,学校大胆启用了AIGC技术来设计剪纸的模板,提高精度的同时极大程度降低了剪纸设计的难度,减少了整个过程的时间成本。
   
  (武汉剪纸)
  二.探访虚拟形象协同创新实训中心
  团队体验了VR楚剧表演、AI非遗数字人互动等项目。欧院长指出:“通过动作捕捉和3D建模,我们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资源,打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总共分为七个展区,通过互动提问以AI数字人的方式为体验者带来针对性的介绍,使讲解更具温度。在未来,学校计划构建元宇宙非遗展馆,从而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传播覆盖面。”
   
  (AI数字人互动)
   
  三.欧院长解读非遗教育战略方向
  Q1:职业院校如何破解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困境?
  欧院长提出“三化”路径:
  课程标准化: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分级教材,将口传心授经验转化为可量化技能指标;
  产教融合化:与企业共建“非遗工坊”,学生参与订单式生产,月均增收1500-3000元;
  评价多元化:引入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消费者三方参与成果评估。
  Q2:数字技术对非遗保护是机遇还是挑战?
  “技术本质是工具,核心在‘人’。”欧院长以团队研发的“AI漆器纹样设计系统”为例,强调需平衡“效率”与“本真性”——系统提供纹样库辅助创作,但最终作品仍需手工完成,确保技艺基因不被稀释。
   
         (访谈实录)
  【背景链接】
  湖北开放大学荆楚非遗文化职教传承研究中心是湖北职业教育研究院(湖北职教智库)于2025年3月22日新增设的研究中心,由湖北开放大学副校长夏学文担任负责人,具体工作由艺术创意学院落实。该中心聚焦荆楚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开展涵盖小学、中职、高职等多个阶段非遗技艺与教育结合的现代转化研究,为构建非遗职教体系提供支撑。在功能与特色方面,中心借助先进数字技术,设有“非遗数字人”互动区、非遗蓝染展厅、AI智能化妆镜体验区等,将荆楚非遗以全新方式呈现,让非遗更贴近青少年,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