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院史根脉,开启育新篇章
夏日的宁大校园,暑气渐升。2025年7月2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以声传史”暑期实践小分队的脚步未曾停歇。这一次,他们专程拜访了王存宽老师,期待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聆听亲历者的讲述,捕捉那些塑造学院历史的光阴故事。
八年的海岛执教经历,为王存宽老师扎根教育奠定了深厚根基。调入宁波大学后,他先后担任教师教育系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阳明学院副院长及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等职务,最终回归教师教育学院,成为专业教师与研究生导师,捧着一颗“心”投身于教育事业。
据王老师介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发展历程,深刻烙印着学校融合与师范教育探索的足迹。其源头可追溯至1998年,彼时宁波大学与宁波师范学院的融合步入实质性阶段,为整合原宁波师范学院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师资力量,宁波大学师范学院正式成立,最初在校园西区一座被称为“小白宫”的两层小楼内起步。
进入2000年,两校融合深化,面对师范专业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定位课题,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3+1”培养模式,实践中逐步演化为类似“2.5+1.5”结构,即学生前段在各专业学院学习学科知识,有志于从教的学生后段则进入师范学院集中接受教师专业训练。学院空间也由物理楼拓展至龙赛理科楼。
2003年是模式实践落地的关键年。“3+1”模式迎来首批学生,为此学院专门设立了教师教育系,由王老师担任首任系主任,负责为大文大理(涵盖数理化生史地政等)的师范生提供教育专业培养。
学院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原宁波师范学校的初等教育力量与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实现整合。这次融合意义深远:它不仅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重要的本科专业方向纳入麾下,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培养体系,注入了更贴近基础教育的实践基因,同时也促使“3+1”模式的重心转向中学师资培养。
随着学院功能的不断扩展——既要承担全校师范生公共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等),又要办好日益壮大的小教、学前专业——“师范学院”这一名称已难以承载其全面使命。于是在2008年,学院正式更名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当众多原中专、专科师范学校升格为本科,教师们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王老师见证了许多同行奋力提升学历、钻研学术,在挑战中实现专业蜕变。这背后,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对职业信念的执着坚守。从“师范学院”到“教师教育学院”的更名潮,不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王老师指出,这更精准地体现了综合性大学中这类学院的核心使命:承担公共教育职能,聚焦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如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一样,名称与职责高度契合。
面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王老师饱含期待:他强调,情怀是根基,远非简单的喜欢,而是深沉的热爱与奉献,它驱动教师全身心投入学生与教学。理想是航标,让教师不被评优职称等功利所扰,坚定“做好教师”的信念。 在情怀与理想指引下,踏实从职业做起,通过精进钻研,将其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专业,最终升华为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像扎根农村的校长、以校为家的特级教师那样,心无旁骛地耕耘,荣誉与成就自然会水到渠成。教育是“百年树人”的慢功夫,急功近利要不得。要怀抱真挚情怀,坚守崇高理想,一步一个脚印,把教育这份职业锤炼成专业,最终熔铸为奋斗一生的光辉命业。
三十年光阴流转。模式在变,学院在变。不变的是讲台前的凝望。是知识传递的微光。 树影婆娑。 摇动的,是教育不灭的回响。根,深扎沃土。叶,永远向着光的方向生长。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