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材料学子暑期实践:重工车间里的材料学思与细节探索
近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子,深入山西恒冠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实践。在重工生产一线,学子全程追踪金属加工全流程,细致观察材料在重工领域的应用细节,通过工艺学习、实操体验与深度交流,实现了行业认知、专业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多维深化。
一、初窥重工:从文化脉络到产品矩阵,解码行业根基
踏入恒冠重工厂区,“文化园地”系列展板率先铺展开企业发展图谱:从初创时的单一锻件生产,到更名后布局全球市场,企业深耕法兰、压力容器锻件、风电主轴等核心产品,如今已成为石油化工、军工装备、新能源等战略领域的关键供应商。展板上“精铸品质,智创共赢”的理念旁,陈列着企业参与的能源管道法兰、军工特种锻件等标志性项目案例。
“以前总觉得重工就是‘炼钢打铁’,看到这些才知道,一件精密锻件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最终承载着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压力。”实践学子站在展板前意识到,行业认知从“模糊印象”转向“具体价值”。
二、车间沉浸:从工艺细节到实操体验,深探“钢铁成长记”
(一)工艺追踪:步步紧盯,见证金属的“千锤百炼”
实践首日清晨,学子跟随技术部工程师走进生产车间。锻造区的热浪与机械运转的轰鸣扑面而来,工程师指着作业中的大型锻造机介绍:“这就是金属的‘蜕变场’,从钢坯到成型件,每一步精度都至关重要。”
在锻造工段,学子目睹了钢坯加热后送入锻造机的全过程:通红的钢坯在机械臂夹持下精准对位,锻造锤每一次落下都伴随着火花飞溅。工程师讲解,锻造温度需控制在适宜区间,过低易导致钢坯脆裂,过高则会影响晶粒结构与强度,这让学子直观理解了“锻造温度区间”的实操意义。
转入切削加工区,数控车床正在加工法兰坯件,刀具与金属接触处喷射着冷却液。工程师介绍,进给量与转速需根据材料硬度精准设定,微小偏差都可能影响表面光洁度,而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密封性能。学子凑近观察,加工后的法兰表面光洁如镜,恰好印证了“精密加工保障使用安全”的理论。观察中,学子注意到刚加工完的工件立即被喷上一层透明薄膜。“这是高分子防腐涂层,能在仓储期隔绝水汽和氧气,避免锈蚀。

(二)实地观察:细节入手,体悟“重工严谨”
次日,学子在仓储车间观察工件整理。马上便得到工人师傅的细致指导:不同材质工件不能混放,避免碳钢锈蚀污染不锈钢;防护油涂抹需顺着纹路均匀覆盖,防止因间隙导致防护失效。
观察间隙,学子了解到“材料-工艺-防护”关联要点:碳钢锻件经锻造切削后,需涂防锈油并缠裹防护膜;不锈钢工件经冷轧抛光后,需避水存放并用专用纸张包裹;带有涂层的工件,需避免堆叠挤压以防涂层脱落。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让“理论联系实际”有了具体载体。

三、成长跃迁:从认知到能力,实践带来的三重深化
此次实践,学子的收获远超预期:
-行业认知更立体:从“重工=粗加工”到理解“精密锻件支撑国家战略”,明晰法兰、风电主轴等产品在能源、军工领域的不可替代性;
-专业视野更开阔:发现高分子材料在重工领域的多元应用——从防腐涂层、防锈膜到密封件,甚至车间设备的耐磨衬板,都与专业紧密相关;
-实践能力更扎实:学会用专业工具辅助观察,在与工程师、工人的交流中掌握技术探究方法,记录的《重工材料防护手册》已积累多项实操要点。
”两天实践结束时,学子认识到:“重工车间的每一道工序都藏着‘材料密码’——锻造温度决定金属强度,涂层质量影响防护效果,密封材质关系设备安全。未来想深耕‘高分子材料重工应用’方向,让更多专业知识真正服务于‘中国智造’。”
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延伸,更让“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在重工一线的细节探索中,材料学子正用专业视角,读懂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