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杭州师范大学根系计划团队成员陈晴在杭州萧山美哉社区开展以《寻回“漆”忆:失忆非遗的前世今生》为题的“2025最忆是杭州・探江南文化奥秘”系列课程,以沉浸式互动揭开浙江漆器的千年传奇故事。
课程伊始,失忆的漆器向小朋友发出求助,希望能够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找回记忆。小朋友们在陈晴的带领下,为漆器制作工艺的“记忆碎片”排序,认识漆器诞生的四个过程:制胎为骨、髹漆为衣、装饰增辉、打磨成器。随着对漆器制作工艺逐渐了解,小朋友们也对漆器匠人的不易与坚持有了深入体会。
沉睡于博物馆的井头山木漆、河姆渡朱漆木碗、跨湖桥漆木弓在屏幕上展出,浙江漆器八千多年的悠长历史得以呈现。陈晴将漆器在数千年历史中的风格变化娓娓道来,还通过讲述漆器发展的历史困境,让小朋友们从宋徽宗“金银胎漆器”因战乱遭毁等往事中,理解了非遗“失忆”的历史伤痛。
课程尾声,小朋友们纷纷提笔设计心中漆纹——稚嫩的线条,勾勒出传统瑰宝的新一代轮廓。这场跨越八千年的漆艺对话,让小朋友们在帮助漆器寻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了非遗漆器的漫长历史与风格演变,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通讯员:金馨童、杨锐、陈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