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壮乡智老关怀实践团队最终站:深入十丈村,触摸乡村“智慧养老”温度

    2025-08-21    阅读: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2025年8月2日清晨,阳光洒在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十丈村的榕树梢上,广西师范大学“壮乡智老关怀”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早已带着问卷、设备与一颗炽热的心,走进这个宁静而朴素的村落。作为“智慧赋能,人文筑境”广西乡村适老化实践调研的第三站,十丈村呈现出不同于城市社区的衰老图景,也承载着老人们最真实的生活期盼。

  走入巷陌,倾听银龄心声

  团队分成两个小组,沿着村中主巷逐步深入。八十岁的陈奶奶正坐在自家门坎拣豆角,团队成员们蹲下来,一边帮忙,一边轻声问起她平日里的生活。“腿脚不好,去小卖部这段路都觉得远啰,更莫说下雨天。”她指着门前略有坑洼的水泥路苦笑道。同学们认真记录,并在图上标记出“巷道照明不足、缺少休息椅”等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交谈。 唐田馨摄

  在村老年活动中心门口,三五成群的老人们正在树荫下下棋、聊天。团队负责人唐田馨拿出设计好的适老科技体验模型——一个简化版的“一键呼叫系统”,几位爷爷好奇地围上来。“真的按一下就能叫到人吗?”“能大声点吗?我耳朵背……”同学们耐心演示,并调整音量,老人们露出惊喜的笑容。

  厨房与卫生间,细节处见真实需求

  团队获准进入几户老人家中实地查看。狭窄的卫生间没有扶手,地面略显潮湿;厨房灶台过高,老人垫着小板凳炒菜……这些都成为同学们镜头和笔记中的重点。队员罗美婷在调研表中记录下:“防滑地砖缺失、如厕起身困难、厨房操作台需要适度降低……”

  “微改造”现场演示,村民齐点赞

  下午,团队在村委广场设置临时展示区,布置了几类适老“微改造”设施样品:感应夜灯、卫生间安全扶手、防滑垫等。许多村民闻讯赶来,尤其是老人们亲手触摸、试用这些设备,纷纷表示“这个东西实用!”“如果村里能装起来,我们就敢多出来走走”。

  青春与白发对话,科技与温情相融

  此次调研不仅是数据的收集,更是一场青年与老人之间的真诚对话。团队成员陪一位奶奶聊了半个下午,听她讲述年轻时的故事和如今的孤独;教几位爷爷使用团队开发的简易语音提醒器,尽管桂柳话与普通话之间存在障碍,但笑容与手势成了最好的通用语。

  图为团队成员整理调研记录。 唐田馨摄

  夕阳西下,团队收拾设备离开十丈村时,不少老人还站在村口挥手告别。那一刻,团队成员更加明白——适老化改造不仅是设施的增加,更是心与心的连接、技术与温情的共同抵达。

  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整理三地调研资料,撰写报告并提出适合广西乡村的适老化建设方案,真正让“智慧赋能”不止于口号,“人文筑境”扎根于乡野。

(通讯员:王芷骞  唐田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