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广西师大马院学子赴南宁中关村实践: 探索 “科技 + 文旅” 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2025-08-21    阅读:
    来源:唐田馨 王芷骞

  7 月 15 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以 “智汇低空・文旅兴乡 — 南宁中关村‘科技 + 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探索” 为核心课题,开展沉浸式调研实践活动,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探寻科技赋能乡村文旅的新路径。​

  实践当日,团队成员首先走进基地展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了解南宁中关村的产业布局与科技成果。从人工智能交互终端到物联网智慧监测设备,从低空经济配套技术到文旅数字化解决方案,一件件实物展品与动态演示,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前沿科技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形态。基地运营负责人特别介绍,园区已培育出 10 余家专注 “科技 + 文旅” 的企业,形成从技术研发、场景设计到落地运营的完整产业链,为乡村文旅升级提供了 “科技引擎”。​

  图为团队成员与企业负责人交谈

  在企业座谈交流环节,团队与广西智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英伦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性企业展开深度对话。“我们的无人机编队表演已在南宁青秀山、崇左德天瀑布等乡村周边景区落地,单场表演能带动景区夜间客流量提升 30% 以上。” 智都科技负责人的分享引发热烈讨论。同学们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理论,围绕 “低空技术如何降低乡村文旅运营成本”“AR 技术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等问题提出见解,企业代表则对同学们从理论视角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表示认可,双方还就 “大学生参与乡村文旅科技项目志愿服务” 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实践过程中,团队还分组走访了基地内的 “文旅科技实验室”,现场体验了 AR 民俗文化导览系统 — 通过佩戴智能眼镜,指尖轻触就能 “唤醒” 虚拟的壮族歌仙刘三姐形象,聆听原生态山歌并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前在课堂上学习‘乡村振兴要兼顾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今天才真正看到科技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团队成员李同学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收集到 20 余组 “科技 + 文旅” 落地案例与企业访谈实录,更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有了鲜活的现实载体。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后续将组织同学们梳理调研数据,形成专项报告,为地方政府制定 “科技赋能乡村文旅” 政策提供参考;同时计划开展 “文旅科技进乡村” 志愿宣讲活动,让更多村民了解科技对家乡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团队成员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关注乡村文旅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通讯员:唐田馨  王芷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