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6 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循着 “智汇低空・文旅兴乡” 的调研主线,从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 “科技源头” 走向乡村景区的 “应用现场”,用脚步丈量 “科技 + 文旅” 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效,在基层一线书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子的实践答卷。
清晨 6 时 30 分,实践团队便集合出发,首站抵达南宁青秀区刘圩镇乡村旅游示范区 —— 这里正是前一日在中关村基地调研时,企业提及的 “AR 生态科普走廊” 首批试点区域。刚踏入景区,壮族风格的指示牌上 “扫码见非遗” 的标识便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在景区运营部李经理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分组体验 AR 导览系统:有的同学扫描 “稻作文化园” 标识牌,手机屏幕中立刻浮现出壮族先民插秧、收割的虚拟场景,配合方言解说,仿佛穿越回古老的农耕时代;有的同学聚焦 “壮锦非遗馆”,通过 AR 技术 “拆解” 壮锦织造步骤,还能与虚拟织娘互动提问。
“这套系统上线半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 2 小时延长到 3.5 小时,周边村民摆摊售卖的壮锦香囊、五色糯米饭销量也涨了 25%。” 李经理指着景区入口的客流统计屏介绍。实践团队随即开启 “问卷 + 访谈” 调研,在景区步道、村民集市与游客、商户深入交流。“以前游客看完风景就走,现在有了 AR 体验,好多人会主动问壮锦的故事,我一天能多卖十几件手工艺品。” 村民韦阿姨拿着自家制作的壮锦挂饰笑着说;来自南宁市区的游客陈先生则建议:“要是能增加语音控制功能就更好了,家里老人不会扫码,也想看看这些老故事。” 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下 32 份问卷中的建议,分类整理出 “操作便捷性”“内容丰富度”“群体适配性” 三大改进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商贩交谈
午后,团队驱车前往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探访广西智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表演的乡村落地现场。抵达时,企业技术人员正在景区广场调试设备,同学们立刻围拢过去,有的观察无人机的电池续航装置,有的询问飞行轨迹编程逻辑,技术总监张工耐心解答:“乡村景区信号不如城市稳定,我们特意加装了本地信号增强器;考虑到村民的安全顾虑,每次表演前都会提前 3 天在村里张贴通知,还安排专人维护现场秩序。”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景区参观
傍晚 7 时,随着天色渐暗,300 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在夜空中先后组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刘三姐剪影” 等图案,引得现场村民和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无人机表演,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好多外地亲戚都问我怎么预约门票。” 村民黄大哥的话让团队成员王同学深受触动,她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原来科技不只是实验室里的代码和设备,更是能让乡村被看见、被喜爱的桥梁,这就是‘科技为民’最生动的体现。”
当晚 8 时 30 分,实践团队与景区运营方、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同学们结合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围绕 “文旅科技如何适配乡村实际” 展开热议。针对白天调研中发现的 “老年游客操作困难”“村民参与度不足” 等问题,团队提出 “‘科技导览 + 村民讲解员’双轨模式”—— 培训村民掌握基础 AR 设备操作,为老年游客提供人工讲解 + 设备演示服务;还建议简化 AR 界面,增加 “一键播放”“语音解说” 等便捷功能。这些建议得到景区与企业的一致认可,三方当场约定,由实践团队牵头设计《乡村文旅科技操作手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景区组织村民培训,让科技真正 “走进” 乡村生活。
返程途中,团队召开临时复盘会,昏暗的车厢里,同学们借着手机灯光分享感悟。“以前在课堂上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才真正理解,科技只有落地到乡村需求上,才能变成振兴的力量。” 团队组长陈同学说;指导老师则补充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指导实践的武器。接下来我们要把两天的调研数据转化为具体对策,让这份实践报告真正帮到乡村。”
从科技研发的 “实验室” 到乡村振兴的 “试验田”,这一天的实践让 “科技 + 文旅” 从抽象概念变为鲜活现实,也让广西师大马院学子更加坚定: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笔,才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书写出有温度、有力量的青春篇章。
(通讯员:唐田馨 王芷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