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0 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 “边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赋能民族认同感提升” 课题,走进崇左市江州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实地观摩、深度访谈,探寻县级融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的运作机制。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心参观
上午 9 时,团队在中心主任王海波带领下,首站探访壮语新闻演播室。背景墙的壮族铜鼓纹样格外醒目,主播正用壮语录制新闻,提词器同步显示汉文与壮文。“每天 15 分钟壮语新闻,覆盖 8 个壮族聚居乡镇,收视率占本地新闻总收视的 62%。” 王主任介绍,双文呈现是为让不懂汉文的老年村民也能理解内容,这一 “语言适配” 细节,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民族传播的精准性。
在内容编辑部,“民族文化内容生产流程图” 清晰展示从线索收集到短视频创作的全流程,每个环节均设 “民族元素审核” 节点。编辑小张以《壮家侬垌节》短视频为例:“记者深入村寨拍摄劳作场景,视频号播放量超 50 万,在外务工同胞留言‘看哭了,想家了’。” 团队成员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注:“在地化内容将民族节庆转化为情感共鸣点,是提升认同的核心机制。”
11 时的座谈会上,运营部负责人黄丽分享创新实践:“‘壮语小课堂’让壮族老人讲布洛陀神话,穿插乡村振兴政策,既传文化又传政策。” 但团队也了解到挑战:仅 2 名专职壮语编辑,节庆期间内容生产压力大;部分村寨信号弱,短视频传播存在 “最后一公里” 问题。
午后,团队重点分析中心的 “民族文化资源库”—— 收录壮族山歌、壮锦织造等非遗素材 1200 余条。“这些具象素材是构建认同的物质基础,融媒体是转化为情感认同的桥梁。” 团队成员小陈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言引发共鸣。指导老师提醒:“明日赴龙州县村寨,将验证这些‘屏幕里的文化’在村民中的实际影响。”
傍晚 6 时,团队带着 23 份访谈记录、15 个传播案例结束调研。“一条壮语短视频就能联结分散的同胞,让‘民族认同感’不再抽象。” 团队成员小林在日志中写道。此次对 “内容生产端” 的调研,为次日深入民族村寨的 “受众端” 实证研究,明确了核心观察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总结调研内容
(通讯员:唐田馨 王芷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