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1 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循着 “内容生产端 — 受众端” 调研逻辑,从崇左转战百色市靖西市,深入新靖镇旧州街壮族村寨与安德镇彝族村寨,通过村民访谈、文化场景观察、传播效果问卷,实证研究县级融媒体在边疆民族地区赋能民族认同感的落地路径,为课题积累鲜活案例。
上午 8 时,团队首站抵达旧州街 —— 这座有着 “壮族活化石” 之称的村寨,保留着完整的壮族民居与绣球制作技艺。在村口 “乡村振兴文化广场”,几位壮族老人正围坐观看大屏幕播放的靖西市融媒体中心节目《壮乡非遗志》。“这是上周拍的绣球制作专题,里面的李阿婆就是咱村的!” 村民黄大姐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团队成员顺势展开访谈,72 岁的壮族老人农爷爷指着屏幕说:“我听不懂汉文,但融媒体的壮语节目能看懂,知道绣球手艺被国家重视,还能卖到外地,心里特别自豪。” 问卷统计显示,村寨 85% 的壮族村民定期观看县级融媒体的壮语内容,其中 78% 表示 “通过节目更了解本民族文化”。
随后,团队走进旧州街绣球非遗工坊,恰逢融媒体中心记者正在拍摄 “绣球传承人教学” 短视频。记者小陆告诉同学们:“我们每月来村寨拍摄 2-3 次,把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做成短视频,在‘靖西融媒’抖音号发布,已有 3 条播放量破百万,带动工坊每月多卖出 2000 多个绣球。” 实践团队成员结合马克思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理论分析:“融媒体不仅传播文化,更通过带动非遗产业发展,让村民从文化传承中获得经济收益,这种‘文化 + 经济’的双重赋能,让民族认同感更具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现场参观
午后,团队驱车前往安德镇彝族村寨。在村委会,一场 “融媒体内容需求座谈会” 热闹开场。彝族村民陆大哥提出:“希望多拍些彝族‘跳弓节’的内容,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知道怎么跳、怎么准备,别让老规矩失传。” 村民们还反映,部分偏远村组信号弱,短视频加载慢。针对这些需求,团队与随行的靖西市融媒体中心代表现场沟通,初步确定 “彝族节庆专题拍摄计划” 与 “村寨信号优化建议清单”。
傍晚 6 时,团队在村寨文化站组织 “融媒体与民族认同” 小型研讨会。同学们结合当日调研数据分享发现:百色市县级融媒体通过 “壮语 / 彝语内容定制”“非遗产业联动”“村寨线索征集” 三大路径,让民族文化从 “屏幕” 走进村民生活;但也存在 “少数民族语言编辑不足”“偏远村寨传播覆盖不均” 等问题。指导老师总结:“今日实证让我们看到,融媒体赋能认同,关键要‘接地气、贴民心’,既要传播文化,更要解决村民实际需求,这是后续研究的核心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夜幕降临,团队带着 42 份村民问卷、8 小时访谈录音、12 个实地观察案例结束调研。“从融媒体中心的‘生产’到村寨村民的‘认同’,两天调研让课题有了温度。” 团队成员小陈在日志中写道。这场跨越崇左与百色的实证研究,不仅为 “边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赋能认同” 课题提供了扎实数据,更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基层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
(通讯员:唐田馨 王芷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