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6 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永福县开启 “校媒企” 协同实践的关键一环 —— 从田间调研走向直播助销一线,通过搭建销售渠道、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技能培训,将前一日梳理的产业痛点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让 “从田间到直播间” 的双创路径落地生根。
清晨 8 时,龙山村村委会的小院格外热闹。实践团队联合当地融媒体中心、桂林某电商企业搭建的临时直播间已布置完毕:背景板上印着 “永福罗汉果・清甜助农路” 的醒目字样,桌上整齐摆放着新鲜罗汉果、罗汉果干果和深加工的罗汉果粉,主播台旁还特意设置了 “种植故事角”,摆放着同学们前一日拍摄的田间照片。“今天不仅要卖货,更要让网友知道每一颗罗汉果背后的故事。” 负责直播策划的团队成员小张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大家强调。
9 时整,直播正式开启。当地融媒体中心的主播小李与实践团队成员小林搭档主持,村合作社负责人周大叔和村民唐阿姨则作为 “特邀嘉宾” 走进直播间。“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永福县的地理标志产品 —— 罗汉果,每一颗都来自海拔 600 米的生态种植基地,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就是我们昨天在田间实拍的景象。” 小林手持手机,向网友展示前一日拍摄的种植视频,周大叔则在镜头前现场演示如何冲泡罗汉果:“用 80 度的热水冲泡,泡出来的水清甜回甘,夏天喝特别解渴!”
直播间里,网友互动热情高涨。“大叔,新鲜罗汉果怎么保存?”“果粉有没有添加剂?” 面对网友的提问,唐阿姨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一一解答:“新鲜果子收到后放冰箱冷藏,能保存半个月;果粉是产业园区加工的,配料表只有罗汉果,老人小孩都能喝。” 实践团队成员则在评论区实时回复订单信息,还穿插介绍永福罗汉果的种植历史和药用价值。开播 1 小时,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 5000 人,新鲜罗汉果销量达 300 多斤,罗汉果粉售出 120 罐。当看到订单提示不断弹出时,唐阿姨激动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坐在家里就能把果子卖到全国各地!”
上午 11 时,直播助销进入高潮,实践团队牵头组织的 “校媒企村” 四方合作签约仪式在直播间同步举行。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永福县龙江乡签订 “实践育人基地” 协议,将长期派驻学生团队参与产业调研;当地融媒体中心与村合作社达成 “品牌宣传合作”,计划每月拍摄 1 期罗汉果种植短视频;电商企业则与合作社签订 “包销协议”,承诺今年采收季以高于市场价 10% 的价格收购合格果实。“这不是一次性的助销,而是长期的资源对接。” 指导老师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高校出智力、媒体做宣传、企业拓渠道’的模式,让永福罗汉果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
午后,实践团队没有停下脚步,转而在村委会开展 “乡村电商技能培训”。电商企业的运营经理小郑为 20 多位种植户讲解短视频拍摄技巧:“大家用手机拍种植过程时,可以聚焦果子的生长细节,比如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这样的视频更有感染力。” 实践团队成员则结合马克思主义 “群众路线” 理论,向种植户强调:“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学会用新媒体宣传,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好产品。” 培训现场,种植户们纷纷拿出手机跟着练习,村民黄大哥还特意让同学教他如何开通微信视频号:“以后我也要拍视频,让在外打工的儿子看看家里的罗汉果产业!”
图为团队参观培训现场
傍晚 6 时,实践团队与村合作社、企业代表召开总结会。数据显示,当日直播累计销售额达 2.3 万元,签订意向订单 1200 多斤;“实践育人基地” 的落地,还将为永福罗汉果产业提供长期的智力支持。周大叔拿着签订的合作协议,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种果子靠经验,现在有了高校、媒体和企业的帮忙,心里更有底了!”
夜幕降临,实践团队的大巴车再次驶离龙山村,与昨日不同的是,这次车后座装满了种植户们赠送的罗汉果,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理论分析到实践落地,这两天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校媒企’协同的意义。” 团队成员小林在实践日志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让更多高校资源、媒体资源、企业资源下沉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这场从田间到直播间的实践,不仅为永福罗汉果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更构建起 “高校赋能、媒体造势、企业搭台、村民受益” 的双创生态 —— 这既是广西师大马院学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动体现,也是 “校媒企” 多维资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图为团队大合影
(通讯员:唐田馨 王芷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