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广西师大马院学子赴永福县实践:走进罗汉果田间,探寻产业振兴根基

    2025-08-21    阅读:
    来源:唐田馨 王芷骞

  8 月 15 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循着 “从田间到直播间” 的调研脉络,深入永福县罗汉果核心产区,以 “校媒企多维资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 为课题,实地探访罗汉果种植现状与产业发展痛点,用脚步丈量乡村产业实情,为后续双创实践筑牢扎实调研基础。​

  清晨 7 时,载着实践团队的大巴车驶入永福县龙江乡,沿着蜿蜒的山路抵达龙山村 —— 这座被群山环绕的村庄,因连片的罗汉果种植基地闻名当地。刚下车,漫山遍野的绿色便映入眼帘:罗汉果藤蔓顺着竹架攀爬成整齐的 “绿廊”,拳头大小的翠绿果实挂满枝头,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欢迎同学们来咱村!现在正是罗汉果膨果的关键期,再过一个月就能采收了。” 村合作社负责人周大叔早已在村口等候,他皮肤黝黑,手上沾着泥土,热情地迎向同学们。​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

  在周大叔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分为 3 组走进种植基地。“大家看,判断罗汉果成熟度,要观察果皮颜色 —— 从青绿色转为淡黄绿色,就快到采收期了。” 周大叔蹲下身,指着一串果实耐心讲解,还示范如何轻捏果实判断硬度。团队成员们立刻围拢过来,有的蹲在田埂上记录种植周期、“三肥五水” 管护要点;有的拿出手机拍摄藤蔓长势、病虫害防治警示牌;还有同学主动帮周大叔扶正歪斜的竹架。“大叔,今年雨水多,会不会影响果实品质?” 团队成员小吴问道。“会啊,去年雨季好多果子烂在地里,损失不少。现在我们学了园区教的‘起垄排水’技术,情况好多了,但还是怕极端天气。” 周大叔的回答让同学们意识到,自然风险仍是种植户的 “心头忧”。​

  上午 10 时,实践团队在村委会会议室与 12 位种植户展开座谈。村民唐阿姨带着一篮刚摘的新鲜罗汉果赶来,一坐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家种了 5 亩罗汉果,去年行情不好,鲜果果价从 3 块钱一斤跌到 1 块 8,最后算下来,除去肥料、竹架的成本,就赚了几千块。” 她的话引发了其他种植户的共鸣,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难题:“传统日晒烘干靠天吃饭,遇到阴雨天,果子容易发霉”“村里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我和老伴儿管 10 亩地,忙不过来”“外面人只知道罗汉果甜,不知道咱永福罗汉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实践团队成员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产业价值链” 理论分析: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罗汉果产业的 “增值环节” 存在断层,种植户只能获取产业链前端的微薄利润。经过 2 小时的交流,团队汇总 23 份调研问卷,将问题清晰梳理为 “价格波动风险大”“加工技术滞后”“劳动力短缺”“品牌认知度低” 四大类,还特意标注了唐阿姨、周大叔等典型种植户的需求,为后续对接资源做准备。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交谈​

  午后,实践团队驱车前往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园区,探访现代化加工车间。走进园区,干净整洁的厂房与乡村田间的质朴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在自动化生产线前,新鲜罗汉果经过清洗、分拣、烘干、破壁等工序,最终变成金黄的罗汉果干果或细腻的罗汉果粉。“这条生产线是去年引进的,一天能加工 5000 公斤鲜果,加工效率是传统日晒的 8 倍,还能通过温控技术保留 90% 以上的有效成分。” 园区技术总监李工指着生产线介绍,“但我们也有难题 —— 散户种植户的果子量少,运输到园区成本高,很多人宁愿自己用柴火烘干,品质参差不齐。”​

  针对这一 “最后一公里” 问题,实践团队现场展开讨论。“能不能让合作社牵头,把散户的果子集中起来,再统一运到园区加工?”“可以在村里设临时仓储点,减少运输次数!”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 “‘合作社 + 园区’集中收购”“村级仓储点 + 冷链运输” 等设想。李工听后频频点头:“这些想法很贴合实际!我们之前也想过和合作社合作,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对接方式,你们的调研正好帮我们找到了突破口。”​

  傍晚 6 时,夕阳洒在龙山村的田埂上,实践团队在村委会召开调研复盘会。昏暗的灯光下,同学们围着桌子,摊开调研笔记和问卷,热烈讨论当日所得。“今天在田间看到唐阿姨的愁容,我才真正理解‘产业振兴不是口号,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难题’。” 团队成员小林感慨道,“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只有打通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让种植户分享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指导老师接过话头:“明天我们会对接本地媒体和电商企业,大家要带着今天梳理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校媒企’协同,为种植户搭建销售渠道、解决技术难题,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夜色渐浓,实践团队的大巴车驶离龙山村,窗外的田野渐渐模糊,但同学们的讨论仍在继续。从田间地头的细致观察,到与种植户的深入交流,再到产业园区的技术探访,8 月 15 日的实践不仅让同学们收集到扎实的第一手资料,更让他们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刻理解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 而这,也为次日开启的 “直播间助销”“资源对接” 等双创实践,埋下了充满希望的种子。

(通讯员:唐田馨  王芷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