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如何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是新时代青年面临的重要课题。日前,机电工程学院“对话‘洞头海陶’艺术实践团”前往温州洞头海陶艺术馆,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交流,探索温州洞头海陶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路径,以青年力量助力蓝色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团队成员们深入海陶艺术馆进行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系统地了解了洞头海陶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及其背后蕴含的海洋渔耕文化。从选泥、拉坯、雕刻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大家对海陶在造型和纹饰上的创新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作品巧妙地将海螺、贝壳、鱼群等海洋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既保留了传统神韵,又充满了时尚气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海陶不仅是一种精湛的技艺,更是一部生动的海洋文明史诗。
随后,实践团与海陶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座谈。在交流中,同学们提出关于海陶文创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疑问。艺术家们分享了非遗保护的经验,并强调了“现代化改造”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传承非遗的最佳方式是通过产品转化和文旅推广,让“活着的历史”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此次对话不仅让同学们拓宽了视野,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实践课。团队成员徐铭泽表示:“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这次亲身接触后才发现,它可以通过创新设计、科技赋能等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历史遗迹,而是可以‘与时俱进’、焕发新生的。”对学校而言,此次活动可以探索“学科交叉+非遗文化”融合路径。通过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对非遗传承而言,青年学子的参与为洞头海陶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实践团提出的文创产品开发和文旅项目包装等建议,为海陶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此次活动证明,青年一代是非遗传承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意和热情是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关键力量。




文字作者:徐铭泽
图片作者:王一锦
对话“洞头海陶”艺术实践团
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