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胶东革命纪念馆的那一刻,实践队的成员们仿佛瞬间被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泛黄的战地日记里,字里行间是战士们对家国的赤诚;锈迹斑斑的步枪上,还凝结着冲锋陷阵的勇气;一幅幅黑白照片中,胶东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在光影里愈发清晰。

烽火岁月里,胶东儿女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家国”二字。在沂蒙山区,妇女们昼夜赶制军鞋,纳鞋底的麻线勒破了手指,血珠滴在鞋面上,就像开出了一朵朵映山红;在渤海湾畔,渔民们冒着炮火把船只改造成“土炮艇”,用鱼叉和炸药包对抗敌人的铁甲舰;在根据地的学堂里,孩童们传唱着“拿起刀枪保家乡”的歌谣,眼神里燃烧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正是这股“军民一心、生死与共”的力量,让胶东根据地在一次次围剿中屹立不倒,成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
玻璃展柜里,那把手枪已泛出深沉的暗红,金属部件裹着斑驳的锈迹,却仍能想见它曾在硝烟中迸发的寒光。枪口的磨损印记,是无数次瞄准射击留下的勋章;扳机旁磨亮的区域,藏着先烈们紧握它时的温度;指尖轻触玻璃,似能摸到枪身残留的震动。当年握着它的人,或许和我年纪相仿,却在枪林弹雨中选择了负重前行。此刻的和平,原是这般滚烫的生命熔铸而成。转身时再望,那锈迹里分明闪耀着永不褪色的赤诚。

队员们在参观途中,心像被历史的手反复揉捏,震撼与崇敬在骨血里翻涌。当先辈们在绝境中抠出希望的裂缝,而我们在和平里,却常为微末烦恼折腰。先辈的精神如那淬火的钢,不禁让我们感慨原来信仰可以纯粹至此,原来生命可以燃烧得这般壮烈。
讲解员说,仅牟平一县,就有三万多青壮年报名参军。这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胶东大地上无数个家庭,把最珍贵的人捧出来,推向枪林弹雨。他们或许不识多少字,却懂得“保家”先要“卫国”;他们未必清楚战场有多远,却知道身后是要守护的家园。

看着那面签满名字的红旗,仿佛听见当年送别的锣鼓声穿透时空。这些普通的胶东百姓,用最朴素的勇敢,在历史的长卷上写下“众志成城”。如今的风拂过胶东半岛,麦浪翻滚里,仍能听见那些奔向战场的脚步声,从未远去。
看完这些,我们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我们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还需要传承这种红色基因,将其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