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井冈山,翠峰叠嶂间浸润着厚重的红色底蕴。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鲁利童辛、青衿薪传、语路同行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的青年学子们,依托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实践平台,深入井冈山柏露乡开展红色寻访活动。期间,支队成员专访了井冈山老红军江昭明的后代、原村支书江传亮,在老人的讲述中,柏露会议的光辉历程、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尤其是蔡德华烈士那本承载着初心的笔记本,以更鲜活、更具温度的模样走进了大家心中,与纪念馆里讲解员的专业讲解形成了别样的互补与呼应。
在拜访江传亮之前,支队成员们参观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在纪念馆内,讲解员以史料为基、以时间为轴,清晰、系统地介绍了蔡德华烈士的生平履历。从投身革命的时间节点,到参与的重要斗争,再到牺牲时的英勇场景,每一项信息都严谨准确,大家对这段历史也建立了清晰的认知框架。而当支队成员来到柏露乡,坐在江传亮老人身边,聆听他口中的故事时,却感受到了另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常听我父亲和村里老人说,1929年柏露会议召开时,家家户户都主动腾房子、送粮食,把红军当亲人。会议开了好几天,夜里煤油灯亮到很晚,大家都知道,那是在为革命找出路。”江传亮老人没有照搬史料里的表述,而是从柏露乡本地人的视角,结合父辈流传的记忆,讲述了会议召开时村民们的支持与期盼,让原本停留在文字里的“群众拥护革命”变得具体可感。谈及柏露乡革命烈士蔡德华时,江传亮老人的话语更添了几分深情,尤其是对蔡德华烈士的笔记本,他的讲述与纪念馆的讲解有着明显不同。纪念馆内,讲解员介绍了笔记本的现存情况、主要记录内容类别,让支队成员知晓这本笔记本是研究当地革命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而江传亮老人则回忆起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起的笔记本细节:“蔡德华同志走到哪儿都带着那个笔记本,纸页都磨得发毛了。他不光记斗争策略,打仗间隙还总想着帮乡亲们解决难处。”老人的讲述没有宏大的叙事,却通过“磨毛的纸页”等具体场景,让蔡德华烈士的形象从“革命烈士”的标签,变成了有温度、有情怀的“身边人”,也让笔记本承载的意义超越了“史料”,成为了烈士心系群众、坚守初心的见证。
“纪念馆的讲解让我们懂得‘历史是什么’,江书记的讲述让我们懂得‘历史背后有什么’。”支队成员感慨道。两种讲解各有侧重,却同样珍贵,前者构建了历史的骨架,后者填充了历史的血肉。蔡德华烈士的笔记本,在纪念馆里看是一页页文字,在江书记口中却成了一个个故事,这种差异让支队成员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是活的”这句话。
传承红色精神不仅要了解历史事实,更要读懂历史背后的情感与信仰,这正是实地走访与聆听亲历者后代讲述的独特价值。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此次井冈山实践,旨在通过“基地学习+实地寻访”的模式,多角度、深层次感悟井冈山精神。后续,支队将整理此次采访素材,结合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学习收获,通过线上分享会、红色故事宣讲等形式,把柏露会议的光辉历程、蔡德华烈士与笔记本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让红色历史在“史料讲解”与“故事传承”的结合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