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古城脚下的盲道:大同市无障碍设施现状观察

    2025-08-2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中国青年网上海8月18日电(通讯员 臧一博)2025年8月1日至8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探无碍”的几位成员,在大同市周边小区、公园及主次干道、商圈和古城周边,开展了为期10天的盲道现状实地调研。此次实践源于对历史文化名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关注,旨在通过细致记录与走访,呈现盲道在古城保护与现代生活中的实际状态。 8月1日清晨,实践队从大同古城南城墙出发。青灰色的古城墙下,新铺设的盲道如一条黄色丝带蜿蜒向前,砖块上的凸起纹路清晰规整。但走到华严街路口时,队员高思奇发现,盲道在一处仿古地砖前突然“断了线”——两种路面材质的衔接处没有过渡,高度差近4厘米。“古城改造时可能更注重外观统一,忽略了盲道的连续性。”他蹲下身用手触摸时,一位晨练的老人凑过来说:“这砖铺了不到半年,好看是好看,就是盲人走这儿准得摔跤。” 古城内的四牌楼商圈是问题集中区。沿街商铺将广告牌、折叠椅直接摆放在盲道上,一家卖黄米凉糕的小摊甚至把三轮车停在盲道中央,摊主李大姐忙着招呼客人:“就中午人多的时候摆一会儿,平时没人走这道儿。”队员们用卷尺测量,发现此处盲道被占用长度超过20米,仅剩不足30厘米的空隙。队员高思奇试着闭眼用盲杖探索,刚迈出两步就撞到了三轮车的车轮。 向城外延伸的魏都大道是大同的主干道,盲道铺设规范,但“隐形障碍”不少。公交站台的候客区恰好压在盲道上,等车的人群自然形成屏障;路边的共享单车停放区虽划了白线,却有近半数单车“越界”,将盲道变成了“停车场”。8月3日下午,队员们在这里遇到了拄着盲杖的王志明师傅,他正站在公交站台旁犹豫不前。“站台挡着道,我得等没人的时候才能顺着盲杖摸过去。”王师傅说,他每周要去三医院复诊,这段1公里的路往往要走20多分钟。 图为在建商场附近,共享电动车占道情况,画面呈现该路段盲道实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思奇 摄 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井盖占用盲道的情况在老城区尤为突出。在四牌楼周边的五条街巷里,队员们共统计到32处井盖与盲道重叠的现象,其中28处是圆形污水井或雨水井,4处是方形的电缆井。这些井盖中,有11处与周边盲道砖存在明显高度差,最高的达到1厘米,用手触摸能清晰感觉到台阶式的凸起。在某学校附近的一段盲道抽样段破损率达到6%,井盖与盲道的“冲突”愈发明显。在一家老字号面馆门前,方形的污水井盖斜着嵌在盲道上,井盖的一条边与盲道的行进方向呈45度角,凸起的盲道砖被井盖截断后,又在另一侧错开10厘米继续延伸,像一条被硬生生掰弯的线。队员李娜蹲下身测量,发现井盖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盲道宽度,剩余的空间仅容一只脚侧身通过。 图为某学校附近盲道,因设施(井盖等)占道及破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思奇 摄 在与大同市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老城区的地下管网复杂,井盖位置多为历史形成,而盲道是后期增设的,“有时候实在绕不开,只能让井盖‘骑’在盲道上”。但工作人员也承认,新城区的盲道规划更合理,井盖与盲道的重叠率明显低于老城区,“新建道路会提前预留盲道位置,让管线和无障碍设施错开”。 实践中也有让人欣慰的发现。新荣区的文瀛湖公园周边,盲道不仅避开了所有井盖和树坑,还在转弯处设置了触感更明显的圆点砖;路口的红绿灯装有同步语音提示,“现在是绿灯,请注意通行”的提示声清晰响亮。在这里锻炼的视力障碍者刘阿姨告诉队员:“这几年新修的路就是不一样,我一个人也敢来公园散步了。” 10天里,队员们走遍了大同的15条主要街道、8个商圈和12个居民区,记录盲道断点32处、破损41处、被占用56处,拍摄影像资料100余组。他们注意到,古城区域的盲道问题多与“风貌保护”的矛盾有关,而新城区则更多是管理维护的疏漏。 站在大同古城墙下,看着那些被仿古地砖“截断”的盲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这座城市的每一块砖都承载着千年故事,但对视力障碍者来说,能安全走过的路才是最实在的“历史”。 记得在四牌楼遇到卖凉糕的李女士,她那句“没人走这道儿”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后来我才发现,不是没人走,而是走的人太少被忽略了。一位老人摸着盲杖在公交站台旁徘徊的样子,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冲击力——一条被占用的盲道,挡住的不只是路,更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勇气。 在文瀛湖公园,刘阿姨说“新修的路不一样”时,眼里的光让我明白:无障碍设施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它不需要多么华丽,只需要在铺设时多考虑一分,在管理时多上心一点。就像那些转弯处的圆点砖,成本不高,却能给视力障碍者最踏实的指引。 现在每次走过街头,我总会下意识地寻找盲道。看到被占用的地方,会忍不住提醒一句;发现破损的路面,会拍照记下位置。我知道这改变不了所有问题,但就像大同古城墙的砖,一块一块垒起来,才能成其坚固。这次实践教会我的,不仅是看见盲道上的障碍,更是看见那些被忽略的需求——一座真正温暖的城市,从来不会让任何人“迷路”。 城市的文明,从来不是靠宏大的建筑来彰显,而是藏在这些对少数群体的关怀里。一个小小的井盖,既能成为阻碍出行的“绊脚石”,也能化作体现温度的“试金石”——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弯下腰,为那些看不见的人,铺平脚下的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相伴暖行 情润心田
  • 山东英才学院商学院“暖心相伴”实践团于2025年7月21日-2025年8月22日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区开展了为期32天的社
  • 08-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