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走在盲道上的思考:一次无障碍设施调研里的成长与觉醒

    2025-08-2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7月24日清晨,上海奉贤区某住宅区外的盲道上,她蹲下身丈量一块缺失的盲道砖——10厘米宽、75厘米长的空缺,在5厘米×12.5厘米的标准盲道砖排列中格外刺眼。那时她还没意识到,接下来18天对奉贤区住宅区、超市、幼儿园、学校等区域盲道的调研,不仅是一次数据采集,更是一场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深刻教育。当最后一张照片定格在8月10日工地周边的盲道裂缝上,她手里的调研表格早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视障人士出行路上的“痛点地图”,而孙梦缘也在这场实践里,读懂了无障碍设施背后的温度与责任。
  
  调研的第一天,孙梦缘带着预设的“任务心态”出发:按要求抽样100米盲道、记录占道类型、标注紧急程度。可当她第一次用卷尺测量01号位置15厘米长的设施占道时,同行的残联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对她们来说,这15厘米不是数字,是走过去时可能被绊倒的风险。”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了涟漪。此前她对盲道的认知,不过是马路上“带凸起纹路的砖块”,可那天她蹲在地上,顺着盲道砖的纹路往前摸,指尖触到设施占道的边缘时,突然想起曾在地铁站看到视障者用盲杖敲击地面的场景——原来那些她们习以为常的“小障碍”,对他们而言却是“大隐患”。
  
  真正让她共情的,是在幼儿园周边调研时。7月31日,她在抽样段发现一处52厘米×161厘米的设施占道及水泥平台侵入,紧急程度标注为5级。当时正值家长送孩子入园的高峰期,她看到一位妈妈牵着孩子小心翼翼绕过占道设施,而不远处,一位拄着盲杖的老人在盲道前犹豫了许久,最终在路人的搀扶下才离开。那一刻,她手里的相机突然变得沉重。她原本只是想拍下“设施占道”的证据,可镜头里老人迟疑的身影,让她意识到这些照片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生命在与不便抗争。后来整理数据时,她特意核对了幼儿园周边的盲道覆盖率——88%的数字背后,是2%的未覆盖区域可能让视障家长错过接送孩子的时间,是3处砖块破损可能让孩子不小心摔跤。这些此前被她归为“达标”的破损率(15%<95%),突然有了具体的意义:无障碍设施的“达标”,不该只是数字上的合规,更该是使用者心里的安心。
  
  调研中最让孙梦缘反思的,是超市周边的机动车占道问题。7月29日,她在某超市外拍到两辆机动车分别占用220厘米×64厘米、120厘米×64厘米的盲道,紧急程度分别为5级和4级。当时超市工作人员告诉她:“有时候车主图方便,停一会儿就走,没人觉得是大事。”可就是这“一会儿”,可能让一位视障者在烈日下等很久,可能让他们错过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时间。她想起自己偶尔也会为了“省两分钟”,把自行车临时靠在盲道边,那时从未想过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这次调研让她明白,无障碍意识的缺失,比设施的缺失更可怕。她们总说“换位思考”,可直到真正蹲在盲道上,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才知道那些“不经意”的举动,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困扰。
  
  随着调研的深入,她开始主动关注更多细节:住宅区盲道上15×25厘米的井盖,边缘比盲道砖高出1厘米,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对视障者却是“隐形的台阶”;学校周边60×110厘米的设施占道,正好挡住了盲道的转弯处,可能让视障学生找不到教学楼的方向;工地周边50×44厘米的砖块下沉,下雨后会积水,踩上去容易打滑。这些细节,此前她从未留意过,可在调研中,它们成了她重点记录的内容。她开始明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考验的是城市的“细心”——不是建了盲道就够了,还要考虑砖块是否平整、井盖是否与地面齐平、设施是否侵占通行空间。这些“小事”,恰恰是衡量城市温度的标尺。
  
  8月10日,调研接近尾声,孙梦缘在某工地周边的200米盲道上,拍到最后一处设施占道。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最初那个只懂记录数据的“调研者”,而是开始思考:她们能为无障碍环境做些什么?她开始在社区群里分享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醒邻居不要占用盲道;看到机动车占道时,会主动联系车主移车;甚至在路过盲道时,会下意识检查是否有破损。这些微小的改变,是调研带给她的最珍贵的收获——它让她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让她明白社会责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不占用盲道的停车里,每一次提醒他人注意无障碍设施的举动里。
  
  回顾这18天的调研,她收获的不仅是一份详实的盲道现状报告,更是一场关于“尊重”与“责任”的教育。她曾以为无障碍设施是“给少数人用的”,现在才知道,它是给每一个可能需要它的人——是年迈的老人,是受伤的路人,是推着婴儿车的家长,也是未来可能面临视力下降的她们自己。它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温度。
  
  现在再看那些调研数据,88%的覆盖率、1.5%的破损率、0处机动车占道(部分区域),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她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她知道,仅凭一次调研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她开始“看见”那些被忽略的需求,开始用行动传递无障碍意识。未来,她想继续关注无障碍设施的维护情况,想把调研中的发现分享给更多人,想让更多人明白:盲道不仅是铺在地上的砖块,更是铺在心里的尊重;无障碍环境的建设,需要她们每个人的参与。
  
  这场调研,让孙梦缘在实践中学会了“蹲下来看世界”,学会了用更温柔、更细致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或许就是实践的意义——它不只是让她们走出校园,更是让她们走进生活,在真实的体验中成长,在深刻的思考中觉醒。
  
  通讯员毛紫绮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相伴暖行 情润心田
  • 山东英才学院商学院“暖心相伴”实践团于2025年7月21日-2025年8月22日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区开展了为期32天的社
  • 08-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