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夜色中的盲道:一场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实践

    2025-08-2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七月末的阳泉,夜色总是来得稍晚些。当暮色漫过北大街的商铺招牌,当矿务局医院的急诊灯还在闪烁,郝湘涵提着记录板走在街头,指尖划过盲道上凸起的导向条——那是她与这座城市特殊“脉络”对话的开始。在此之前,盲道于她只是马路边缘一道模糊的黄色线条,而这二十天的夜间实践,让她在丈量每一寸破损、记录每一处占道时,真正读懂了它承载的重量。
  
  最初选择夜间调研,是想避开白日的喧嚣,更精准地捕捉盲道的真实状态。可真正走在夜色里才发现,路灯下的盲道藏着太多白日被忽略的细节。在北大街路段,郝湘涵蹲下身测量那道47厘米的裂缝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粗糙的水泥边缘,还有想象中视障者走过时可能踉跄的脚步。那一刻,“77.5%的覆盖率”不再是纸上冰冷的数字,而是每100米道路里,有22.5米可能让视障者陷入茫然的空白。当她在记录册上写下“紧急程度1”时,笔尖顿了顿——对于需要依赖盲道出行的人来说,再小的裂缝,都是通往安全的障碍。
  
  最让她揪心的,是那些被“侵占”的盲道。在农家乐饭店附近路段,25%的占道率背后,是一辆横跨盲道的汽车,车轮压过导向条的痕迹清晰可见。她站在路边观察了十分钟,看着行人绕过汽车时下意识的避让,突然意识到:当她们习惯了“方便”,往往会忽略这些“不方便”的角落。还有平潭街小学附近的31.5厘米水泥平台、博思幼儿园旁1.092平方米的电箱栏杆,这些在常人眼中“不起眼”的设施,却像一道道关卡,横亘在视障者的出行路上。有一次,她尝试闭眼沿着盲道行走,不过短短五十米,却因一处未标注的井盖差点绊倒——那瞬间的恐慌,让她真正共情到视障者每一步的谨慎与不易。
  
  实践中,并非没有温暖的发现。宏成桥100%的盲道覆盖率,像黑夜里的一束光,让她看到规范建设的可能。站在桥上,看着完整的导向条延伸向远方,她忍不住想象,当视障者沿着这里走过,或许能少一份忐忑,多一份安心。还有桃河公园附近的盲道,尽管存在破损,但维护响应记录为“0”,意味着问题能被及时处理。这些细节让她明白,盲道的完善不仅需要硬件建设,更需要“有人管、有人护”的责任意识。
  
  二十天里,她的心态也在悄然改变。从最初机械地测量、记录,到后来会主动观察周边环境——在学校附近,会格外留意盲道是否靠近校门口,是否有学生嬉戏打闹带来的潜在风险;在医院周边,会关注盲道是否能直达急诊入口,是否有障碍物影响紧急通行。记得在阳泉市少年宫附近,看到13800平方厘米的导向条模糊时,她不仅记录下数据,还特意用手机拍下模糊的纹路,想在报告里建议尽快修复——那里常有孩子和老人经过,清晰的盲道,是对他们安全的基本保障。
  
  这场实践给郝湘涵的最大收获,不是厚厚的记录册,而是学会了“以另一种视角看世界”。以前走在路上,她很少注意脚下的盲道,就像她们常常忽略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可当她真正蹲下身,去丈量每一寸裂缝、每一处占道时,才发现“无障碍”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温度。它是盲道上清晰的导向条,是不被占用的通行空间,是及时修复的破损路面,更是她们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有天晚上,郝湘涵在洪城河小学附近遇到一位拄着盲杖的老人,他正沿着盲道缓慢行走,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夜色里格外清晰。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站在远处看着他安全走过那段50%覆盖率的盲道。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他们记录的每一个数据、提出的每一条建议,最终都将转化为他们脚下的安全感。这份认知,让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
  
  实践结束那天,郝湘涵再次走到宏成桥。夜色中的盲道在路灯下泛着柔和的光,完整的导向条像一条安全的丝带,连接着桥的两端。她想起这些天走过的每一条路,记录的每一个数据,那些破损的裂缝、被占的空间,还有偶尔出现的“100%达标”,都成了她对这座城市最深刻的记忆。这场关于盲道的实践,让她不仅收获了调研的经验,更学会了“看见”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懂得了“被看见”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未来,她想继续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希望更多人能停下脚步,看看脚下的盲道——因为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都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刻度。
  
  通讯员毛紫绮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相伴暖行 情润心田
  • 山东英才学院商学院“暖心相伴”实践团于2025年7月21日-2025年8月22日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区开展了为期32天的社
  • 08-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