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广东海洋大学2025年暑期“民族团结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七傣交融”团队前往曼听公园,参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为推动青年学生深度领悟并践行这一重要理念,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春岁月里扎根生长,以实践担当赋能民族复兴伟业,团队开展以“探寻民族交融密码,共筑团结奋进根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用青春脚步丈量民族团结之路,以实际行动书写青年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青春力量。
图为七傣交融团队在馆前合影。杨雨彤 供图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下,青年学生肩负着传承团结基因、书写复兴新篇的使命。此次实践,团队以青春脚步丈量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将理论认知融入实地走访,用实际行动诠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征程,汇聚青春担当的磅礴力量 。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更让“七傣交融”团队清晰锚定了实践方向,深刻认识到青年参与民族工作、助力边疆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图为馆内习近平总书记图像。杨雨彤 供图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内,同学们驻足凝视各族携手耕耘、共庆节日的画面,对照茶马古道地图追溯交融历史。交流中,大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内涵,明晰其对民族团结、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以青春之思筑牢团结根基,让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闪光。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傣族的非遗文化。傣族孔雀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千年历史,它起源于傣族先民以孔雀姿态进行的祈福仪式,如今已成为东方美学的代表。还有傣族手工造纸技艺,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芒团是该技艺的重要传承点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纸张具有防蛀、防潮等特点。此外,傣族象脚鼓也是傣族重要的民间乐器,象脚鼓舞同样是傣族的非遗文化瑰宝。
图为七傣交融团队成员在馆内学习、讨论。杨雨彤 供图
随后,实践团队沿清廉步道有序前行。步道两侧,廉政文化展示牌与傣族特色莲花、云纹等元素深度融合,将廉政内涵与民族文化巧妙结合。实践成员在驻足欣赏特色景观的同时,围绕廉政文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展开深入交流。经研讨,团队成员一致认为,廉洁自律是各民族共守的价值准则,唯有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方能不断凝聚民族合力,为国家繁荣昌盛筑牢坚实基础。成员们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感悟转化为行动,在校园传播民族文化、讲好团结故事,以青年微光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更要将团结精神融入学业报国、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青春动能。
图为七傣交融团队在清廉步道学习。杨雨彤 供图
团队成员深知需将团结精神深度融入学业报国与社会服务,于专业学习中汲取各民族智慧精华,打破学科与民族界限拓宽视野、提升本领,为投身国家建设积蓄力量;在社会服务时聚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教育提升等需求,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激活民族文化新时代活力。他们坚信,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蓝图,携手各民族同胞,方能让民族团结之花遍绽祖国大地,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国梦汇聚青春动能,而曼听公园实践只是起点,未来将以青春为舟、实践为桨,穿梭民族交流长河,挖掘更多民族故事、传递团结火种,以青春之我筑团结根基,书写新时代青年民族团结壮丽史诗,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璀璨星辰照亮奋进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