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力量赋能养老服务,北科大学子谱写温情篇章

    2025-08-27    阅读:
    来源:作者:田雨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弦歌探微寻迹实践团
  当前,全球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基数庞大且呈增长趋势,2023年已超5500万,预计2050年将达1.39亿。我国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影响(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4%),AD患者数量已突破1000万,位居全球首位。国家高度重视,2024年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推动相关工作进入新阶段。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关爱失能、认知障碍等老年群体成为社会焦点,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年健康问题的科普与干预需求愈发迫切。
  为了深入探究养老现状,践行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7月28日,北京科技大学弦歌探微寻迹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一座三星级养老机构——恒星老年公寓,通过健康科普、文艺表演、互动游戏等形式,与公寓内的老人们展开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深度交流。此次活动不仅为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青春活力,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代际沟通的价值有了具象化认知,成为一次兼具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的公益实践。
  科普讲座:让科学养老理念融入日常
  实践团成员彭浩结合老年人常见的健康困扰,从饮食搭配、日常运动、慢性病预防等方面展开讲解。不同于专业医学讲座的晦涩术语,他用生活化的语言拆解科学知识——例如将“低盐饮食”具象化为“每日盐量不超过一个啤酒瓶盖”,将“关节保护”转化为“起身时先侧身再用手臂支撑”等实用技巧。讲解过程中,老人们专注倾听,不时以点头、提问回应,现场形成了“提问—解答—补充”的良性互动循环。
  恒星老年公寓生物院长说到“很多老人对健康知识有需求,并且非常渴望学习,但复杂的理论知识往往会让他们难以理解。”实践团在活动后表示,“这次讲座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探索‘适老化’的科普方式——用老人能听懂、能记住、能应用的语言,让科学理念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也证实了服务老年人的第一步是“懂他们的语言”,而非单纯输出知识。
  讲座结束后,多位老人主动留下彭浩咨询细节,一位老人坦言:“平时也听健康讲座,但今天讲的都是我们日常能用上的,比如怎么正确晒太阳、吃水果要不要削皮,这些小事以前没在意,现在知道了门道。”这种反馈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公益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什么”,更在于“是否有意义,有价值”。
  文艺互动:以艺术为桥联结代际情感
  科普讲座的理性氛围尚未散去,一场充满青春气息的手势舞表演为现场注入了灵动活力。实践团成员韩祈蕊带领团队演绎的《小美好》,以轻快的旋律、简洁的手势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队员们舒展肢体,用手部动作模拟“花开”“星光”等意象,将抽象的“小确幸”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
  观看表演时,老人们的反应从最初的好奇逐渐转为投入。有的老人随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有的则模仿着简单的手势动作,有的则聆听旋律和感受现场氛围参与其中。这种无需复杂理解、仅凭情感共鸣就能融入的表演形式,打破了年龄与认知的隔阂,让老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活力。
  随后的合唱环节,更是将代际情感联结推向高潮。实践团与老人们共同演绎了《父亲》《妈妈佛》《我和我的祖国》《强军战歌》等歌曲。不同年代的旋律在大厅里交织,年轻的清澈声线与老人的沧桑嗓音形成独特的和声。其中,亲情主题的歌曲引发了老人们对家庭的追忆,而红色主题的旋律则唤醒了他们对时代的共同记忆。这种基于情感共鸣的合唱,无关技巧优劣,却让在场者深刻体会到:有些情感跨越年龄,有些记忆属于共同的时代,而音乐正是激活这些共鸣的最佳媒介。
  然而比起有技巧性的表演,老人们更在乎的是更多的陪伴时光,表演再精彩,也终将结束,陪伴却像清晨的新鲜空气,在日复一日的寻常里,悄悄成为了弥足珍贵的东西。
  游戏互动:在协作中重构“参与感”与“价值感”
  游戏环节让活动氛围到达高潮。“击鼓传花”与“纸杯传乒乓球”两个项目,看似是简单的娱乐活动,实则蕴含着实践团对老年心理需求的考量——通过集体参与的游戏,让老人们在互动中重新找到“存在感”与“价值感”。
  “击鼓传花”环节中,绣球在老人与实践团成员之间流转,鼓点骤停时,接到绣球的参与者便即兴表演节目。不同于年轻人常见的“才艺展示”,老人们的表演多是即兴哼唱、分享生活片段,或是讲述一段过往经历。这种“无压力”的参与模式,让原本拘谨的老人逐渐放松,有人主动接过绣球,有人在他人表演时自发附和,现场的欢笑声不断,每个人都在游戏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美好。实践团成员发现,老人们的才艺无关专业,却充满生活的温度,而这种随心所欲的展示,远比表演本身更重要。
  “纸杯传乒乓球”则是一场考验协作的游戏。参与者手持纸杯,需通过团队配合将乒乓球从起点传递至终点,过程中不得用手触碰球体。游戏开始前,老人们自发交流技巧,有人提醒“杯子要倾斜45度”,有人建议“传递时喊一声‘接好’”;游戏进行中,若球体掉落,周围人会齐声鼓励“再来一次”,而非指责失误。这种自发形成的协作与包容,让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老年人身上的集体意识——他们或许动作稍缓,但对“团队”的理解、对“同伴”的关照,丝毫不输年轻人。
  “最初设计游戏时,我们担心老人体力不足、反应较慢,特意降低了难度。”实践团成员坦言,“但实际过程中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特殊照顾’,而是‘平等对待’——像对待同龄人一样期待他们的参与,相信他们的能力。”实践团新成员深刻意识到,和年轻人一样,老年人也渴望“被需要”,这是一种比物质关怀更重要的精神滋养。
  实践感悟:在双向奔赴中读懂“养老”的深层意义
  活动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在与恒星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交流时,院长的一番话引人深思:“你们来做活动,不只是给老人送欢乐,更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还惦记着他们。这种感受,才能让他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对实践团而言,这场活动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化教育”。从最初策划时对“老年人需求”的模糊认知,到现场通过观察调整互动方式;从单纯想“为老人做些什么”,到意识到“老人也在教会我们什么”——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公益实践的核心价值。实践团成员们在总结中写道:“我们总说‘关爱老人’,却常常站在‘给予者’的角度定义‘关爱’。直到今天才明白,真正的尊重是放下预设,走进他们的世界,听懂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需求。”
  夕阳西下,实践团与老人们挥手告别,约定“下次再聚”。恒星老年公寓的长廊上,仍回荡着白天的笑声,而这场短暂的互动,已在双方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记。对老人们而言,这是一次被青春活力点亮的日常;对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堂关于“生命”与“尊重”的实践课。
  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这样的代际互动或许只是微小的尝试,但它所传递的理念——用平等的姿态沟通,用真诚的心意陪伴,用适切的方式服务——却为“养老”这一社会命题提供了温暖的注脚。当青春的活力遇见岁月的从容,双向奔赴的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对“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生动践行。
  作者:田雨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弦歌探微寻迹实践团
社会实践推荐
  • 临沂支教行:在夏日遇见成长
  • 清晨五点半,临沂尚浸浅灰雾气中,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调研团沂路星光队成员开启支教。2025 快乐成长夏令营开营,兰山区关工委前辈忙碌
  • 08-27
  • 赴滁州市梅铺社区AI、应急知识科普
  • 为助力社区安全建设与环保理念传播,滁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师生走进滁州市梅铺社区,于不同时段开展系列活动,以青春行动守护居民安全、
  • 08-27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