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目的为深刻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我校组织开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7月15日,我们团队一行十余人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资料收集、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感悟和平的珍贵价值,强化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家破人亡”场景雕塑。黄晶供图
二、纪念馆介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是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期间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的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而建立的纪念性场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整体建筑以“断壁残垣”为设计理念,入口处的“遇难者300000”石刻大字庄严肃穆,瞬间将参观者带入沉重的历史氛围中。馆内分为展览区、纪念广场、和平公园等部分:
1、展览区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实物史料、影像资料,系统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遇难同胞的悲惨遭遇,其中包括幸存者的证词、日军暴行的原始档案等珍贵资料;
2、纪念广场上的“母亲”雕塑、“万人坑”遗址等,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传递着历史的伤痛;
3、和平公园则以“和平之舟”雕塑等景观,表达了人类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受难者纪念碑。黄晶供图
三、队友交流与感悟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始终保持肃穆,每到一处都驻足沉思,并不时低声交流感受。在“万人坑”遗址前,看着层层叠叠的遇难者遗骨,队员朱浩冉红着眼眶说:“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远不及眼前的景象震撼,这些冰冷的遗骨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是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
在幸存者证词展区,大家围着一份泛黄的日记驻足良久。日记作者是当时的一名南京市民,记录了日军进城后的种种暴行。队员王逸然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历史离我们很遥远,但这些真实的文字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遭遇。作为年轻人,我们必须记住这些,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纪念馆外的休息区开展了专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创伤,更是全人类的共同教训。队员陈柯竹提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悲痛中,更要思考如何以史为鉴。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宣讲、线上科普等形式,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这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
四、资料收集与整理为深入理解历史,团队在参观前查阅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拉贝日记》等文献,参观过程中重点收集了三类资料:
1、历史文献类:包括日军士兵的日记、国际安全区的记录、战后审判的档案等,这些资料从不同视角印证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2、实物史料类:通过拍摄馆内展出的日军军刀、遇难者遗物等实物,记录历史的物证;
3、幸存者资料:整理了馆内展示的幸存者名单、口述历史摘要,其中年龄最小的幸存者如今已年过九旬,他们的存在是历史的活见证。
此外,团队还采访了纪念馆的讲解员,了解到近年来纪念馆在史料抢救、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已收集到超过10万件历史文物,与多个国家的历史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推动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国际传播。这些资料为后续的实践总结和宣传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受难者照片。黄晶供图
五、精神传承与实践思考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结合所学专业和校园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传承路径:
1、校园宣传:制作历史主题展板,在校园内举办“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科普展,发放整理的史料手册,让更多同学了解历史细节;
2、新媒体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幸存者故事”系列短片,以青年视角解读历史,吸引同龄人关注;
3、和平实践:组织“和平校园行”活动,通过模拟联合国、和平主题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同学思考和平的内涵,培养理性爱国情怀。
正如纪念馆出口处的铭文所言:“任何人都不应忘记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灾难,任何人都不应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任何人都不应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要铭记历史伤痛,更要将悲愤转化为奋进的动力,以知识武装自己,以行动守护和平,为国家的强大和人类的和平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内标语。黄晶供图
六、实践总结本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在实地体验中深化了对历史的认知,在交流思考中凝聚了传承精神的共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未来,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誓言,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让和平的理念融入青年的责任担当之中。
(通讯员 乃正耀 黄晶 王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