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红色血脉、深挖戍边文化资源,山东大学文学院“西域丹心”赴新疆戍边文化考察团于2025年7月20日至8月10日,深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博格达尔村,开展了为期2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重走察哈尔蒙古族官兵西迁戍边路,追溯260余年军民共守国门的红色记忆,挖掘“卡伦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故事,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安全屏障提供了实证支撑。
本次调研团队在行前深入研读《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系统梳理出“忠诚守土”“人畜抵边”等20个核心符码;实地调研过程中,综合运用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口述史采集等多种研究方法,亲身走访多处戍边文化遗址与护边员家庭,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与鲜活案例。通过此次调研,团队进一步深化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实践形态的理解。
活动过程中,团队聚焦“戍边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当代传承”研究主题,展开立体化考察。队员们聆听了村干部讲述1762年清政府设立13处卡伦哨所的历史壮举;穿梭于“故里巷”“出征巷”等六大主题巷道,欣赏墙体彩绘中察哈尔部“自带战马参军”的史诗场景;走进护边员巴特尔家三代居住的石屋,感悟巡逻日志中“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承诺,深刻理解国土安全人人有责,明白战马踏出的西迁路,铺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夜幕降临,团队在非遗小院一同参与了《边关情缘》歌舞剧排演,托布秀尔琴弦流淌的戍边旋律与萨吾尔登舞蹈的刚劲步伐,也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与红色精神的深度融合。
通过本次文化考察活动,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系统采集了100余张图片、10条视频素材,形成了《卡伦烽火映天山:新疆温泉县戍边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当代传承研究》调研报告,系统提炼“忠诚观—安全观—团结观”三维精神内核。
本次活动不仅丰富了边疆民族红色记忆的相关研究,还探索出文化赋能边疆振兴的“博格达尔路径”,让青年学子能够读懂三本大书:卡伦遗址是无字的历史书,护边员是行走的教科书,多民族共守边疆则是生动的国情书。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发掘红色资源,利用媒体渠道讲好中国戍边故事,服务边疆文化振兴,继续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提供山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