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调研日志|链网知行调研团王国傲:纤指传绣魂,数字创未来

    2025-08-29    阅读:
    来源:链网知行调研团

夏日的光影在沂蒙大地流淌,我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敬意与探求之心,踏入了费县这片充满文化芬芳的土地。有幸拜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费县手绣的灵魂人物——卞成飞老师。步入她的工作室,时光仿佛凝滞,一幅幅绣品如诗如画般铺陈开来,丝线的光泽与色彩交织成生命的律动,让人瞬间沉浸在那份指尖凝聚的艺术世界。
费县手绣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工艺创新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凭借"十指春风"的独特技艺,费县手绣完整保留了鲁绣传统针法体系,2020年入选临沂市非遗名录;在创新方面,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如"沂蒙印象"系列多次在文博会获奖;社会价值上,通过"非遗+扶贫"模式带动当地2000余名妇女就业,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引擎,其作品《百鸟朝凤》更被选为国礼馈赠外宾,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
卞成飞老师,这位将三十余载光阴倾注于一针一线的匠心守望者,其人其作皆如其名,以“飞”动的针法,使得丝线在布帛上翩然起舞,勾勒出万物生机的灵动与古典韵味的深邃。她的手,仿佛被赋予了魔法,无论是精密的平针,还是洒脱的乱针,无不流淌着费县手绣独特的艺术风骨与温婉气质。最为独特之处,莫过于卞老师在传统手绣香包中巧妙融入了中草药配方,让古老的香包不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兼具舒缓身心、提神醒脑之效的实用艺术品。这份独具匠心的创新,无疑为费县手绣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现代生命力,使之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与卞老师的深入交流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厚重与挑战。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费县手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卞老师的肩上,承载着这项技艺的未来。她坦言,尽管社会各界对非遗的关注日益提升,但真正愿意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从零开始学习手绣的年轻人依然凤毛麟角。这份需要极大耐心与专注的慢艺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卞老师也提及,尽管非遗进校园的尝试不断深入,但现有课程体系的广度与深度,距离支撑起完整技艺的传承仍有差距,这与当前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的“人少”和“留不住人”的普遍困境不谋而合。她所担忧的技艺断代风险,是所有非遗传承人共同的心病,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亟待思考的时代命题。
然而,卞老师并非一位墨守成规的守望者。她是一位创新发展的探索者,一位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她积极拥抱时代变迁,以开放的心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除了在费县本地建立手绣就业基地,为热爱手绣的妇女提供培训与增收机会,让更多“巧手”得以发挥所长外,她更积极投身数字化浪潮。通过淘宝、抖音直播、微信小程序等新兴电商和社交媒体平台,将费县手绣的精美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她还致力于将现代审美融入设计,创作出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手绣走进日常生活。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拓宽了费县手绣的传播路径,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商业活力,使古老技艺在数字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与当前非遗活态传承的理念高度契合。
此次费县之行,不仅让我近距离领略了费县手绣的指尖魔法,更深刻地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坚守与创新的并行。卞成飞老师,这位技艺精湛的业界典范,同时也是一位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者,她用自己的坚韧与智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赓续前行的生动图景。未来,我们青年一代如何更好地发挥创意与活力,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非遗,让这份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薪火相传、绽放异彩,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 2024级本科生 王国傲
来自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