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调研日志 | 链网知行调研团王国傲:温河觅酒魂,数字续新篇

    2025-08-29    阅读:
    来源:链网知行调研团

盛夏八月,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求知,我踏入了费县温河酒业这片承载着千年酿造技艺的古老土地。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在每一滴醇厚的酒液中,静待着世人的品鉴与发现。温河酒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其所传承的白酒酿造技艺,远非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一场微生物与时光共谱的生命交响。
来此之前,我便对温河酒业有所了解。温河酒业凭借710年酿酒技艺传承与现代化创新,成就斐然:其前身元朝“德升”酒坊为革命年代供应军需,1979年获“大庆式企业”称号,2017年入选“山东老字号”,2024年老五甑技艺升格为省级非遗;产品层面,温河大王系列斩获2024年CMB国际烈性酒金奖,多次荣膺“齐鲁白酒酒体设计金奖”,通过五粮小窖发酵等技术创新提升品质;市场表现上,从县级酒厂发展为全国百强,2018年销售收入三年内从8000万跃至4亿元,近年通过共享窖池、抖音直播等新模式拓展市场,并建成酒文化综合体,实现传统技艺与商业活力的双轨并进。
在与张先生的交流中,我得以窥见这古老技艺的深邃与精妙。他提到,温河酒的酿造,依赖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微生态环境,三百余种微生物在此和谐共生,精妙协同,这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单菌种发酵截然不同。每一批酒的酿成,都离不开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对手工技艺的精准把控,从原料的甄选、曲药的培制到发酵温度的拿捏,无不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智慧与匠心。这份对风土的尊重和对传统的坚守,正是温河酒魂之所在。
然而,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非遗的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张先生坦言,尽管企业已积极拥抱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试图让古老技艺以更年轻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非遗传承的“断层”问题依然令人忧虑。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年轻人对传统手艺普遍缺乏兴趣的现状,使得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网络上的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许多非遗项目在走向市场化、年轻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如何在保持原真性与适应时代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
张先生对数字化的思考尤为深刻。他认为,数字化固然为非遗插上了翅膀,使其得以飞越时空,触达更广阔的人群,但过度的依赖与表面的呈现,却可能导致传统技艺的“失真”。那些需要口传心授、耳濡目染才能领会的精髓,那些依赖触觉、嗅觉、味觉才能判断的微妙变化,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他强调,传承的核心始终在于“人”,在于那份穿越岁月、坚守初心的“匠人精神”。
此次温河之行,不仅是对一坛美酒的探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深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时代的能力,而非固步自封的僵化。如何在科技的辅助下,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目光与热情,使他们成为非遗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是摆在所有非遗守护者面前的时代命题。唯有将传统精髓与现代思维巧妙融合,让古老的技艺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醇厚,方能确保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国傲
来自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