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星涛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赖店镇象岭村,开展了一项以“乡村老人日常生活调查”为主题的个人社会实践。项目聚焦于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收入来源与社会参与情况,尝试以问卷为基础、观察为辅助的方法,收集并分析一线数据,了解象岭村这一典型老龄化村落中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图景。
本次调研为期一个月,实践地点为象岭村。李星涛结合文献和地方背景,围绕“老年人收入结构”“行为时间分布”“社交参与情况”三个核心维度,设计并发放了32份调查问卷,同时对其中12位老人进行了日常行为观察记录。问卷内容涵盖农业劳动参与、子女赡养、政策补贴到账频率、日常作息、邻里往来频率、庙会参与等方面,并辅以交流提问和互动访谈的形式进行补充。
据问卷统计,68.8%的老人仍有从事农作,100%的受访对象有领取高龄津贴或农村养老补贴,但其中21.9%反映存在到账延迟情况。34.4%的老人表示有子女定期提供经济支持,而其余多数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自种自用收入维持生活。此外,数据还显示,空巢老人平均日均独处时间达9小时以上,非空巢老人约为5~6小时,差距明显。尽管如此,有超过一半的老人表示愿意参与庙会、串门等集体活动,具备一定社交意愿。
在行为观察部分,李星涛通过“1小时记录法”,追踪记录了12位老人的全天活动轨迹,发现他们的作息高度规律:清晨务农,中午短休,下午多在家附近活动或看电视,晚间多数独处。通过横向比较可见,部分非空巢老人更倾向于与邻居交流,而空巢老人则更多以广播、电视等为陪伴。
除调查记录外,李星涛还结合村委建议,设计组织了三次“代际交流活动”,邀请村内老人和返乡青年就“早年生活”“农耕记忆”“手机使用”等话题展开分享。活动过程中,青年们主动倾听,老人们也积极回应,活动气氛自然、亲切,有助于增强社区内部的代际理解和情感连接。
此次实践强调数据采集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既重视量化结果,也注重老人主观表达,形成了调研数据表、简报总结和交流记录等阶段性成果。虽然调研样本有限,但初步呈现出当前乡村老年群体在经济、行为与情感层面的基本轮廓,为后续关注农村养老、社区支持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